開陽:全域旅游“破繭成蝶” 奮力譜寫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充滿氣勢的舞龍、活靈活現的花燈,舞獅、太極拳、陽戲、地戲、苗族蘆笙舞、腰鼓扇子舞……2月19日,開陽縣城區舉辦了新春送福展演游演活動。當日,20余支表演隊伍紛紛拿出看家絕活,向沿途群眾表達美好的龍年祝福。這場視覺與聽覺雙重盛宴,讓群眾“沉浸式”體驗久違的年味。
開陽城區舞龍活動。
這是開陽縣開啟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開陽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奮力譜寫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培育文旅人才 激發旅游內生動力
堅持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切實將非遺傳承、文化傳播、旅游產品有機融合、互聯互通。採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方式實現文化賦能、旅游增值。
開展非遺培訓活動。
培育非遺人才,提升業務能力。開陽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培育作為文化產業的重點工作來抓,著力培育一批蠟染、刺繡、陽戲、地戲、高台舞獅等傳承人,推動非遺文化持續健康發展。目前,分別在高寨鄉平寨村、禾豐鄉明德廣場舉辦4期苗族非遺蠟染刺繡傳習班,共計完成培訓學員超100余名。
開展非遺研學活動。
深入實地體驗,豐富產品供給。游客深入明德廣場開展蠟染、刺繡等體驗活動,讓游客初次來感受到體驗活動的價值,流連忘返體驗的感受。在貴州水東(開陽)文創研學基地開館並開班教學,以繪畫、書法、蠟染等為研學主要內容,將研學旅游與非遺文化保護相結合,豐富旅游產品供給。
強化活動引領 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春風初度時,開陽縣高寨鄉濃郁的苗族風情、精彩的斗牛比拼、多樣的民俗活動讓苗族文化風情街上人頭攢動,苗鄉群眾的笑聲夾雜著久違的人間煙火氣,傳遞新時代群眾生活的甜蜜與美好。
豐富活動載體,融合文旅文化。堅持以各鄉鎮產業和民族文化為特色,以吸引游客參與為抓手,以游客玩得開心為目標,組織民族文藝演出,增強游客文化體驗,組織喜聞樂見活動,增強游客參與體驗,組織品嘗本地美食,增強游客味覺體驗。採取“旅游+節慶”的方式促進文旅融合,大力開展三月三、斗牛節、六月六、七夕節等活動。讓游客來觀看活動的同時能安心住下來。
高寨鄉開展斗牛比賽活動。
聚焦產品開發,確保游客舒心。開陽縣將苗族刺繡、蠟染等非遺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同時,加快對富硒油、富硒茶、開陽面條、南江枇杷、葡萄等特色農特產品開發力度,進一步將農特產品打造成特色旅游商品,讓游客安心住下來,推動非遺文化及農特產品加速“變現”。
打造文化名片 提升文旅融合成色
厚植文化根基,豐富文化底蘊,著力推動鄉村文化全面發展。
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保護傳統文化和耕讀文明,以農村文明新風培育和美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創建等為主要內容,著力打造水東土司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四大文化資源名片,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在群眾聚集地打造文化牆,使鄉村環境與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園風光與農家情趣相映生輝。
民族文化。
治理農村環境,提高旅游質量“硬任務”。深入推進“藍天、綠地、碧水、清潔、田園”五項生態保護計劃,不斷完善污水處理、垃圾收集、清運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清潔、村寨綠化等設施工程建設,以“一戶一宅”為基礎,完成村庄規劃修編,強化農房管控﹔推廣“厭氧池+人工濕地”等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確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30%以上和實現村庄外運垃圾減量80%,改善景區景點旅游環境,能留住更多的游客觀光、賞景、入駐。
加快轉型發展 推動旅游提質增效
創新發展民宿產業,統一管理閑置農房,解決留住游客的難題,推動旅游經濟發展。
“8+1+N”民宿產業。
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探索建立“8+1+N”民宿產業發展管理體系,探索用非遺“指尖技藝”創新做優文化旅游商品。以探索了解市場需求為前提、以積極創新文化藝術商品為手段、以“引進來走出去”促進旅游商品銷售為目標,創新旅游商品,以產業發展吸引回來、新游客進來,實現房子有人住、土地有人種、產業有人做、消費有人來。讓村民在獲得房租的同時,實現就近就業和參與分紅,變身“管家”“房東”“股東”。通過打造“研學旅游+民宿”,助力文旅高質量發展。
開陽縣雲山茶海民宿。
“去年,我們純收入可達12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12萬元,帶動就業人員87人。今后我們將動員更多村民將‘沉睡農房’變成‘共富屋’,加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三合村黨支部書記嚴明福滿懷信心地說。
開陽縣康養中心。
創新產業融合,提質發展。利用“林旅、農旅、體旅、文旅”發展,發展田園康養、生態康養、體育康養新興業態,形成“旅游+民宿”產業發展布局,以原生態、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吸引了100余名來自湖南、廣東、重慶等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避暑游玩。促進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現文化旅游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文/圖 楊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