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南明區視窗

南明區:大力推進農村“五治” ,不斷優化人居環境

2024年01月03日14:25 |
小字號

近年來,南明區緊扣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農村“五治”為載體,持續推進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廁和治風工作,著力補齊短板弱項,解決好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改善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實現宜居宜業、鄉風文明。

大力治房,堅持做好“清、建、管、用”

南明區以“治房”為抓手,全面摸清全區閑置農房底數,積極探索利用閑置農房發展休閑農業、特色民宿、文化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盤活農村閑置資產,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南明區已盤活利用閑置農房22幢,吸納社會資本2300萬元,帶動62戶農戶就業,增加農戶收入440萬元,村集體增收逾326.43萬元﹔

永樂鄉積極推動2023年宜居農房改造建設項目,對鄉主干道及村主干道附近300戶村民的農房進行提升改造,用“改舊貌、精提升”持續擦亮鄉村底色﹔

區自然資源局在永樂鄉舉行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証儀式,為永樂鄉5個村325戶村民頒發325宗農村宅基地不動產權証書,至此永樂鄉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証1736宗﹔

……

“土房子”搖身變成“金屋子”,“光壩子”變成“美院子”,南明區扎實推進“治房”,鄉村特色風貌得到全面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不斷增強。

精准治水,大力推進“三水共治”

“不僅用水更方便了,村裡環境也大變樣,再也不見污水亂排了,來農家樂吃飯的客人都夸我們村環境美、生態好。”南明區永樂鄉干井村村民陳發森高興地說。

近年來,南明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建線”“守線”並行,多措並舉推動水環境治理,使全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在農村飲水方面,轄區三個鄉均已進入城市供水一體化體系,針對紅岩村晒田壩飲用水管網跑冒漏滴的情況,籌措資金近百萬元實施人居飲水提升工程並已開工﹔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方面,通過不定期巡查、調閱衛星圖片等手段,常態化對黑臭水體開展動態排查,確保動態清零,轄區涉及的3處農村黑臭水體點位,均已完成整治﹔

在農村污水治理方面,通過多渠道申請上級專項補助資金,在永樂鄉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站11座(已完成9座),多戶聯建污水處理系統20套(全部開工建設),在后巢鄉建成污水收集主、支管網2萬余米,科學推進轄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確保轄區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

閉環治垃圾,扎實推進源頭分類減量

“拿了一些打包好的可回收物來兌換生活用品,今天兌了一瓶菜籽油。”永樂鄉干井村村民楊長英說,現在推進垃圾回收,大家參與度很高,環境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破解垃圾治理難題,推進垃圾分類是關鍵。

在推進農村“治垃圾”工作中,南明區規范設置分類垃圾桶1390個,滿足村民日常垃圾投放需求﹔通過制作短視頻播放、微信打卡分類投、開展小手牽大手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對永樂鄉垃圾轉運站中轉站(出鄉分揀點)進行升級改造,配備垃圾收運車、餐廚垃圾密閉收集車,實現分類收運全覆蓋。

此外,在16個村實施農村清潔整治行動。目前,已清理垃圾200余噸、清理野廣告、庭院等760余處,有力維護了鄉域環境衛生的干淨整潔。

長效治廁,有效解決小廁所、大民生難題

提升改造農村戶廁56個、新建農村公廁1座、謀劃實施生態公廁項目3座,扎實開展“改廁”提質工作﹔

在永樂鄉實施農村無動力生活污水淨化系統項目建設,實現干井村、劉家坪村、羊角村現有公廁將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資源有效化利用﹔

制定改廁專項監督檢查方案,對歷年來實施的改廁戶廁進行回頭看,對虛假改廁、不科學改廁以及其他問題發現一起整改一起,制定農村衛生廁所長效管護指導意見、農村公廁長效管理辦法等,明確管護主體,加強管理維護,確保轄區內農村衛生廁所改造效果持續長效﹔

……

小廁所,大民生。南明區始終立足群眾需求,扎實開展好治廁工作,持續鞏固提升農村“治廁”成果,不斷刷新群眾生活便捷指數和城市文明指數。

齊力治風,推進移風易俗促文明

南明區大力推進“治風”,著力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具體工作中,南明區積極推進落實執事人員“雙報備”,持續執行“3515”標准,用好“紅黑榜”“兩書一約一會”制度,強化宣傳引導,淳化家風民風社風。目前,已建立全區193個村(居)紅白理事會,同步完善了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實施細則等工作。

同時,緊密結合文明村寨建設,以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深入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民、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統籌抓好村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組織開展相關志願服務活動1000余次,參與志願者10000余人、受益群眾80000余人,不斷提升淳化家風民風社風。

隨著農村“五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南明區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不斷補齊,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持續優化改善,呈現出了一幅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生動圖景。(許巧英)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