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銅仁視窗

村小成功“逆襲”的背后

——記印江桶溪小學鄉村教育改革之路

2024年01月03日17:02 |
小字號

大雪過后,清晨凌厲的寒風,將印江自治縣龍津街道桶溪小學門前幾棵老樹,每天吹得嘩嘩作響,59歲即將退休的老校長饒景明,一有閑暇就來到校門口,迎接178名孩子們的到來。

過去17年裡,這所“麻雀”小學的招生命運,同印江其他鄉村小學一樣,遭遇年年下滑,在校學生從2006年頂峰時期的290余人,一路下滑到2023年春季學期的72人,終於在今年秋季學期招生中新增學生106人,生源較上一學年翻了一倍有余,成為印江11所鄉村小學中唯一一所生源出現不降反增的學校。

桶溪小學學生正在打乒乓球。

桶溪小學學生正在打乒乓球。

在當前鄉村學校萎縮、生源大量流失的背景下,這所村小成功“逆襲”背后,究竟藏著什麼秘訣?

敢為人先 開設印江首家村小托育班引生源

“邢安然,快睡下,看什麼呢?陳宇陽,你怎麼又把被子踢開了,快蓋好。”12月6日,剛進桶溪小學,一樓一間粉色溫馨的教室便引起了筆者注意,剛想靠近一探究竟,腳步聲便引起一群小“土撥鼠”注意,不約而同地從被窩中探出腦袋,好奇地對外張望,可愛模樣著實讓人喜歡。

透過托幼班窗戶,映入眼帘的空調、幼兒床、電視機、圖書角等服務設備配備齊全,積木、滑梯、木馬等益智玩具應有盡有,干淨、寬敞、明亮,溫馨的牆上,張貼著各類壁畫,孩子們樂在其中。

通溪小學托幼班正在上課。

通溪小學托幼班正在上課。

這群孩子,年齡最大的3歲,最小的2歲4個月,是桶溪小學實行村校聯動改革后,今年9月秋季學期招收的首批12名,0—3周歲階段的幼兒,也是印江11所鄉村小學中,唯一所在村小中設立托幼班的學校。

該校位於印江城鄉接合部的龍津街道桶溪村,距離印江主城區2公裡,生源主要以周邊石灰溪、貴江、杉木嶺等五個村為主,大多數家庭以務農,進城或外出務工為主,日常幼兒照料給家庭生產帶來不便和負擔。

今年,龍津街道辦事處以桶溪小學作為教育改革試點,以降低轄區居民家庭育兒成本,提升家庭幸福指數,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街道辦充分利用桶溪小學現有山村幼教硬件資源,招收周邊2-3周歲幼兒,試行農村托幼托育服務,在村內建起首家托幼中心,延伸學校教育對社會服務功能,既為孩子們提供了一方玩樂的天地,也解決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釋放更多勞動力務工就業,促進群眾增收。

“如果沒有托幼班,這些孩子的家長,就得把孩子送到城區的私立托幼園或留在家中照看孩子,一個月每個孩子最少花費1000元以上,一年最低需要托育費1.2萬元以上。”托幼班班主任王江琴說,而這批幼兒,在桶溪小學,每月隻需400元,即可享受同等條件下,優質的學前教育服務。

按此計算,桶溪小學僅這個學期,就為當地12戶村民節省10萬元以上的教育成本,這項惠民利民的教育改革,獲得了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成為該校吸引生源的主要方式。

補齊短板 千方百計留生源

“孩子們與桶溪小學的緣分,緣起於一場直播,鏡頭裡的美麗校園和教學環境,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孩子們。”跟著隨訪教師的步伐中,在對轉校生任葉玲的家訪中,孩子的父親任光權,介紹起了家族中四個孩子,從印江另外一個鄉鎮村小轉入桶溪小學的故事。

時間回到今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前夕,眼看新學期臨近,作為龍津街道學區辦主任,嚴易林心裡很是忐忑。

桶溪小學學生在走廊看書。

桶溪小學學生在走廊看書。

“作為試點小學,新學期生源從何而來,學生還會不會繼續流失,怎樣才能讓外界和家長快速知曉……諸多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嚴易林說,學生引不來、生源留不住,就意味著此項改革的失敗。

如何破冰,抖音直播招生引起了嚴易林的關注。

“刷抖音看直播,是群眾每天喜聞樂見的事,何不找一個當地老百姓喜歡看,信得過的網絡主播,幫桶溪小學來做推介。”據嚴易林介紹,在印江當地眾多網紅中,抖音號“拐火書記”嚴鑫的粉絲量,以及他平日裡多場次的公益助農直播,積攢的百姓口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便主動與他取得聯系,獲得了大力支持。

8月16日,一場專門針對桶溪小學的招生公益直播正式開啟,龍津街道學區辦、校方行政管理人員紛紛做客嚴鑫直播間在線答疑,通過直播間的鏡頭和解說,桶溪小學的校內外環境,師資力量配比、軟硬件設施,交通區位條件、招生優惠政策等,一時間通過網絡傳播開來,任光權就是在這場直播中,被鏡頭中的環境所吸引,來到桶溪小學實地考察后,並把四個孩子轉到該校就讀。

不止是縣內,網絡的直播招生,還突破地域限制傳播到省外,一些在市內或省外務工的學生家長看到直播后,也有了轉校就讀的意向。

打鐵還需自身硬,一時的教育推介,短時期內可起到畫龍點睛之用,好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質量,才是留住生源的永恆真理。

2023年1月,龍津街道向上積極爭取鄉村振興示范項目,投入300萬元對桶溪村實施育人環境改善提升工程,打造桶溪“美麗鄉村”示范點,切實改善村容村貌和校園周邊環境。

7月,桶溪小學校園改造提升項目正式啟動,學校正式邁出推動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步伐。添置設施設備,對室內外進行粉刷、布置,打造多功能室,班班通網絡全覆蓋,新建午休室並配備和安裝了空調……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學校各類教學用房、設施設備實現標准配備,所有班級和功能室都安裝觸摸式數控一體機,各室網絡聯通,教師隨時能下載調用優質課程資源。進一步完善教育設施設備,提升學校辦學條件和信息化水平,保障硬條件和軟實力共同提升。

桶溪小學學生正在上課。

桶溪小學學生正在上課。

這些改變是桶溪小學留住生源的底氣和招生的引力,完成校內外一體化改造的桶溪小學,在建設現代化農村小學的過程中完成了歷史“蛻變”,正在闊步走向未來。

“培優輔差 回流學生”三方共育好生源

“龍某某,原在廣東鶴山市中東西小學就讀,轉回家鄉就讀﹔陳某某,原在德江煎茶鎮就讀,隨父母返鄉插班,楊某某,原在縣直實驗小學就讀,屬於回流學生……”在校長辦公室,校長徐順向筆者逐一介紹新轉入學生的情況。

在徐順電腦裡,有一張表格,記錄了近年來學生人數變化:2006年 290人,2010年119人..........2022年72人,現在178人,連降17年后終於迎來拐點。

“今年學前教育新增49名學生,小學部新增57名學生。”徐順分析,生源增量由幾部分組成:隨父母返鄉就業而插班的﹔本地生源是從縣直或其他集鎮學校回流的﹔還有就是由於學校質量提升,吸引了周邊豐良、貴江部分學生前來就讀,但總體來說,“回流學生”佔大多數。

學生是回來了,如果成績上不去,學生還是會走,要讓家長信任學校,第一要務是提高辦學質量,這個道理,徐順明白,桶溪小學的全體教職工更明白。

教務主任陳小敏說,利用課余時間走村入戶進行家訪,是每個教師每周都要開展的,得出的結果就是,家長普遍反映“回流學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在原來的學校班級上,要麼學習節奏跟不上,成績下滑厲害,要麼省外私立老師講話聽不懂,基礎差。

所以,針對轉進、回流的學生,入校后隻要還存在這個問題,哪一學科落后,科任教師就是第一責任人,教師中午飯后半小時,下午放學前一小時,就得給后進生“開小灶”。

在老師們的努力下,孩子們的成績大幅度提升,現在穩居全縣村小教育排名前三名。

為了解決城裡回流學生中午孩子吃飯難的問題,學校充分發揮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營養餐優勢,師生共同食一鍋飯、一盆菜、葷素、水果膳食樣樣俱全不重樣,既要讓孩子們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在回流學生上放學安全和出行難題上,龍津街道黨工委、桶溪村村委主動與縣交通局、公交公司對接,創新推行由政府主動、村校推動、企業行動即“三方聯動”的方式,制定桶溪小學公交車專車路線。

“這條路線,由實驗小學出發,途經16站,覆蓋印江大半個主城區。”副校長程楊說,護學崗和公交專線的開設,有效破解了桶溪小學師生出行難題,打通了村校聯動改革“最后一公裡”。

老師們的付出,鄉親們看在眼裡,桶溪周邊村寨的村民,陸續把孩子從私立學校、縣城學校轉回桶溪小學。校長徐順感言:“春季學期,學校還幾乎是求著村民把孩子送來上學,現在是村民主動開始把孩子送來上學。”

桶溪小學招生的畫風雖然變了,但不變的,是桶溪小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

桶溪小學專線公交車。

桶溪小學專線公交車。

採訪手記:在當前鄉村學校萎縮、學生大量流失的背景下,桶溪小學生源逆勢增長算得上是一個奇跡。但這個“奇跡”的出現不是偶然,是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推動的結果。

鄉村學校作為農村教育的重要載體,既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的重要任務,也承擔著服務於鄉村振興戰略格局中振興鄉村教育與文化的重要使命。但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尤其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鄉村人口大量外流,出現鄉村學校逐步減少現象,使得鄉村學校的存續與發展出現危機。如何更好地推動鄉村學校發展,無疑是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重要議題,要吃透這個議題,需要地方政府、學校、家長共同參與,一起研究政策,制定政策。(圖/文 印江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