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建設宜居和美鄉村 推動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水繞青山、白牆青瓦、曲廊亭榭……走進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猶如走進了一幅精美的水墨畫,游客在詩意的環境中享受愜意時光。
“我們著力打造‘環境美、產業強、人文美’的鄉村旅游型特色小寨,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龍廣村黨支部書記陶大模說道。
今年以來,開陽縣以農村治房、治廁、治水、治垃圾、治風作為抓手,強化環境整治,強化基層治理,提高村民環境質量,建設宜居和美鄉村,推動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宜居和美龍廣村。
提升村庄“顏值” 宜居環境更靚
推動農村“五治”工作提檔升級,著力解決民生實事難題,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在“治房”方面,結合實地走訪情況,圍繞農村房屋的“建、管、用”,開展“房地一體”權籍調查,逐步加固修繕隱患房屋。完成1800戶宜居農房改造、8000宗宅基地確權登記、180人農村工匠培訓,有效改善鄉村風貌,建設富美鄉村。
在“治水”方面,深化農村污水治理,有序推進毛雲鄉黃孔村、高寨鄉平寨村、宅吉鄉三聯村、米坪鄉大坪村項供水保障工程建設﹔制定了農村污水設施管護制度。目前,建成投入使用66套農村污水處理設施。
村民“治房”。
在“治廁”方面,強化鄉、村兩級技術人員指導,熟練掌握改廁的技術標准和工作步驟,加強質量管控,引導老百姓新建廁所后,將原有旱廁進行功能改造或者拆除,自行管護。同時對建筑衛生廁所農戶,抓好老舊旱廁改造,防止出現使用老舊旱廁的現象,提升生活品質。目前,完工建設1080戶。
在“治垃圾”方面,改善提升自然村寨收集收運點,建設農村有機生活垃圾處置試點,實現農村垃圾外運減量80%,改善農村環境。目前,可回收物回收利用2000噸,有害垃圾產生1.8噸,其他垃圾外運處置12339.5噸,煤灰還田利用4547噸,建筑垃圾就地利用3945噸。
在“治風”方面,著力改善社會風氣,著力抓好紅白理事會評選,評選優秀紅白理事會一類3個、二類12個、三類66個﹔新建1個農村公益性生態公墓已完工並驗收,提質改造完工15個農村公墓。
強化村庄整治 宜居環境更美
採取全民參與、集中整治、全面提升的方式,讓鄉村煥發出新氣象、新活力。
創新“提質+新建”的模式抓好飲水提升改造工程,全力解決飲用水難問題和整治農村污水等難題,實現飲水安全保障全覆蓋。採取“集中+分散”治理模式,選取試點,按照集中村寨規模修建污水站、淨化槽,採取集中、聯戶、單戶處理好生活污水淨化。
開陽縣禾豐穿洞村。
如今,走進禾豐鄉穿洞村,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村容村貌干淨整潔,綠樹滴翠,村民們精神煥發……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目之所及,皆為風景。呈現了一幅鄉風文明的美好畫卷。
建立健全“一約一榜兩會”,“兩委”都修訂完善《村規民約》,並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等婚喪事宜納入其中﹔均已在村(社區)醒目位置單獨設立“紅黑榜”,提高群眾知榮辱、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均建立紅白理事會,引導組織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樹文明新風。
如今,全縣黨員干部群眾崇德向善、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風,廣大群眾從違規濫辦酒席到自覺抵制濫辦酒席不正之風,離不開開陽縣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的有力舉措,更離不開黨員干部帶頭示范、進村入戶宣傳、道德模范選樹的生動實踐。
抓實基層治理,宜居環境更和
發揮好基層網格員的作用,把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為服務群眾、凝聚群眾、溫暖群眾的“連心橋”。
“零距離”服務群眾。利用線上詢問、線下走訪,群眾按需“點單”,村(社區)精准“接單”。村(社區)接到群眾點單,保質保量完成。在硒城街道劉家坡小區社會車輛多,導致小區群眾停車難,車輛亂停亂放,車輛擦傷無處可找。社區接單后,指導成立了由黨員、群眾骨干等組成人員的硒城街道劉家坡小區自管會來履行小區日常管理事務。自管會發動群眾自籌資金安裝了停車場管理系統和監控探頭,並對所有車輛停放信息、資金使用情況全部在小區顯著位置公示,接受小區群眾監督。
解決群眾的煩心事。
“大提升”城鄉品質。新建幼兒園和小學,提升改造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社區)警務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群團之家、文化廣場、(社區)幸福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成立衛生志願服務隊,發放干濕分類入戶垃圾桶,覆蓋村(社區),設置二次分類收運點,制定垃圾分類機制,定期對綠化帶補植補種,扮靚宜居環境。
“加速度”服務群眾。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全面實行了“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實現“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建立幫代辦員制度,幫辦代辦員開展“一對一幫辦”“一幫到底”服務,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目前,窗口服務群眾共30000余件次、上門服務3200余次。(圖/文 楊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