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地坪風雨橋——

經風歷雨 延續情緣

本報記者 蘇 濱
2023年10月22日07: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初秋清晨,走進群山環繞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地坪鎮,溪水邊的空氣帶些涼意。沿著溪流向地坪村前行,不遠處一位老人正在橋邊等候,那是一座飽經滄桑的風雨橋。“我今年70歲了,這座橋是‘看’著我長大的。”地坪村村民粟朝輝帶著記者走到橋上,望著潺潺流水,思緒漸漸打開。

橋,見証美好

這座地坪風雨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花橋,因橋中有樓、樓中設廊、廊中有畫、青瓦覆蓋、擋風遮雨,故而得名。風雨橋長57.61米,寬5.2米,高7米,有140來年歷史。近觀風雨橋,壁板穿枋上繪有人物彩畫、卷草花紋等圖案,記載著侗族人民生活習俗和英雄傳說等內容。同時柱、枋、欄杆等,全部用杉木穿榫構成,不用一釘一鉚。

風雨橋融入了當地村民的生活。

它曾是黎平縣溝通廣西三江的必經之地,架通了村民穿越山間河谷的道路,見証了村子的熱鬧時光。走上廊橋,木地板上滿是無數行人的腳底磨出的印記﹔有些地方還留下深淺不一的圓窩,那是來往的挑擔客在橋上歇息時,扁擔支地磨出的印記……

它是村民們勞作后聚會的場所。傍晚時分,做了一天農活的侗家人紛紛來到風雨橋,用唱歌的方式消解疲憊。身著民族服飾的侗族青年們,有的拿著蘆笙,有的拿著侗族琵琶,坐在風雨橋的長椅上,用獨具韻味的腔調,動情地唱著民族歌曲,夕陽下的風雨橋,溫暖而熱鬧。

它還是當地人的“客廳”。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會常到風雨橋上坐一坐,或聊天,或欣賞江景,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粟朝輝說,村裡的大小活動,都會在風雨橋舉行。

橋,齊心守護

除了美好歡樂,這座風雨橋曾經被洪水沖走的往事,也讓粟朝輝印象深刻。

2004年7月20日,地坪鎮遭遇一場大山洪,幾百名村民用鐵絲、抓鉤加固風雨橋。風雨交加之際,退伍軍人出身的粟朝輝和許多村民在橋兩邊堅守。但橋還是被沖垮了,一陣轟鳴落下后,風雨橋被巨浪裹挾而去。那一瞬間,世間一切似乎都已停止。沉寂,迅速被村民們的抽泣聲打破。“快,快把靠岸的柱子撈起來!”經過一下午打撈,村民們共搶救起2根20米長的大梁、8根8米長的短木梁和38件構件,其余大部分構件被洪水卷到下游都柳江境內。

得知大部分風雨橋構件的下落,在黎平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組織下,幾百名村民放下手裡的農活,跋山涉水幾十公裡來到廣西境內,參加搬運。粟朝輝回憶,水淺的地方大家下河推拉,水深的地方則輪換游著推、到岸上拉。經過10多天時間,大伙兒像纖夫拉纖一樣,用繩索把打撈上來的28根大梁等111件構件,一根一根拉回村裡,為后續修復奠定基礎。運橋的村民對沿途路人說:“這是我們家鄉的風雨橋、母親橋。我們要把它運回去,我們家鄉不能沒有風雨橋。”

2007年6月,地坪風雨橋重新建成。此后,地坪鎮每年正月十四舉辦“花橋文化節”,各族群眾身著盛裝,舉辦舞蹈比賽、侗戲表演等,歌頌保護文物精神,感謝黨和政府為群眾重建花橋。

橋,傳承記憶

如今,牛羊的鳴叫,孩童的嬉笑,姑娘銀飾的叮當,男子漢腳步的雜沓,依舊日復一日在風雨橋邊響起。

“中心小學就在村子的下寨,過了橋就是小學,風雨橋就像母親一樣,每天默默地載著學生過河。”地坪村黨支部書記吳邦吉說。對老一輩地坪人來說,這座橋見証著村寨的變化與發展,陪伴著村民由咿呀孩童變為耄耋老人,靜靜守望著大家。

“奶奶經常說,風雨橋是最美麗浪漫的橋。和奶奶一起在橋上唱歌,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地坪村7歲的小學生吳婉婷說,家裡人告訴她,現在的風雨橋是沖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修復重建的,每個人都要好好呵護這座橋。

伴隨交通越發便捷,地坪村的游客逐漸增多。為保護好地坪風雨橋,地方完善保護舉措,理順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關系。“一是防火﹔二是防雨。”吳邦吉說,侗族大歌裡面就有一句歌詞是“地坪花橋傳萬代”,他們一定會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這座橋,讓這座風雨橋和它的故事傳承下去。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2日 第 08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