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盤州:一條火腿連“三產”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深秋一日,沿盤山公路,跨連綿峰谷,直到火腿飄香,抵達一處彝族農家院壩。
院子不大,“內容”不少。
正面,一排青瓦房,1400多條火腿高挂其中,皮色亮黃,形似琵琶﹔
左側,一張長方桌,5種特色農產品依次陳列,生態栽培,質優味鮮﹔
右側,一幢農家樂,12道火腿菜肴精心烹飪,種類多樣,口味鮮香﹔
排排火腿正在廠房內風干發酵。付吉昌攝
壩壩中間,一寸小舞台,20多個彝族姑娘載歌載舞,游客圍看,笑語歡聲。
這個農家院,在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坪地彝族鄉營上村,是盤州市火腿非遺傳承人、省級工匠王福生的“盤縣火腿”加工廠。
看似是個工廠,實際方寸之間有大文章。
先說“盤縣火腿”,早在元朝時《普安廳志》就有盤縣腌制火腿的記載。代代傳承,聲名遠揚,如今“盤縣火腿”與浙江金華火腿、雲南宣威火腿並稱“中國三大火腿”。
鮮切“盤縣火腿”肉色紅潤。付吉昌攝
王福生是第三代傳承人,守藝43年,匠心獨具。他制作的火腿,從原料品質、技藝工序到風干程度等,工藝復雜,皆有講究。“以上鹽為例,速度、厚薄、均勻程度都有極高要求,輕重都要把握。”作為老手藝人,王福生技藝已相當嫻熟,通過觀色澤、聽聲響、聞氣味就能判斷好壞。
再談談其火腿的其他優勢。一來當地海拔較高,氣候涼爽,適合腌制﹔二來原料為本地生態土豬肉,口感鮮嫩,味美鮮醇。
好技藝加好原料,孕育了“盤縣火腿”的好品質,肉色紅潤,香味濃郁,油而不膩,上門訂購的客人絡繹不絕,成品陸續銷往廣州、上海等地。
王福生正在切鮮火腿給游客品嘗。人民網 陳潔泉攝
傳統工藝是根本,如何行穩致遠也是關鍵。王福生的創新,回頭看看這個院壩便一一知曉。
開放工廠,展示技藝,火腿排排挂,游客連連稱贊﹔辦農家樂,做火腿宴,烏洋芋炒火腿、地胡子燉火腿……道道佳肴上桌,“舌尖”帶動“腳尖”,“流量”變成“增量”﹔展彝族風採,融民族特色,彝族姑娘著彝族服飾,彝族歌舞引游人駐足。
還有一點很重要,這條火腿還帶動了全村致富。王福生的火腿工廠一年約收購當地及周邊村民4000余隻土豬,帶動增收200余萬元﹔擺在院壩裡展示展銷的,除了火腿,還有當地產的葡萄、地胡子、烏洋芋等農產品,村民不用愁銷路。
一域融入全局,這不僅是一個院壩的發展故事,也是盤州市火腿產業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盤州市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思路,推動火腿產業跨越發展。“盤縣火腿”先后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產品”,初步形成標准體系。同時,“盤縣火腿”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全市現有火腿生產企業16家,累計建成整隻火腿生產線、火腿休閑食品等生產線20余條。2023年,“盤縣火腿”全年預計產量達1.1萬噸,產值約11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