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赫章:食用菌產業為鄉村振興蓄動能

菌耳遍沃野,瓊芝露芬芳。
時下,正是香菇採收的時節。8月21日,在赫章縣雙坪鄉河泉社區食用菌種植基地,一大早,社區黨支部書記費錫海就組織村民進棚採收香菇。
為確保香菇品質,費錫海將每天香菇採摘的時間分成三個時段,早上6點、下午2點和6點,村民們穿梭於棚道內,動作嫻熟精准,另外一邊的工人負責對採下的香菇迅速分揀定級、裝筐、冷藏工作。
“這裡海拔高,日夜溫差大,種出的香菇出花好,品質高,重慶、貴陽的客戶搶著訂購。”赫章縣農業農村局食用菌專班成員徐本升說。
“香菇種植周期短、見效快,上市時間也可以通過人工培育調節,讓群眾一年四季都能嘗到新鮮美味的小香菌,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技術員陶林貴來自浙江省磐安縣,有著近30年香菇種植經驗。
“三分種子,七分種植。優良的菌種加上精細管理是生產優質香菇的關鍵。天氣晴,有風加上濕度掌握在70%左右,當天就能出花菇,運出去就是好價錢。”陶林貴說。
在陶林貴的指導下,河泉社區的香菇具有菇圓、肉厚、結實、柄短、不易開傘、久煮不糊等特點。品質好,銷路自然不用愁。
“這幾天香菇批發每公斤最高能賣13元,均價8元。社區現在有123個大棚,其中83個作為養菌棚,40個用於出菇,去年合作社種植食用菌盈利120余萬元。”費錫海說。
“我們從6月底來基地採香菇,可以採到明年5月。”社區群眾王安聯和熊春常年在基地務工,“隻要香菇好賣,我們就能在這裡長期干。”
在雙坪鄉福來廠村,平菇正茁壯生長。一垛垛菌棒整齊排列,平菇升柄展傘,如花綻放,正忙著將平菇進行分揀裝筐的彭定國臉上笑開了花。
“這邊夏季產的平菇肉質肥厚、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用菌之一。”彭定國在長沙種植20余年平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今年基地240多個大棚全部種植平菇,從3月就開始採收,一直持續到7月,最多的時候每天有180多人參加採菇,每月發放務工工資35萬元。”彭定國說。
“我們那裡也有大棚,今天特地來學習取經。”畢節市農業農村局派駐威寧自治縣龍場鎮河扶社區第一書記高強帶著社區副主任張畢華前來參觀學習,邊走邊問。
在水塘鎮國有林場,清晨5點,貴州省永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康早早就吆喝著工人們進場採菇。基地栽種的第二批赤鬆茸進入採收期,負責採收的班組長王景平帶著村民穿梭在鬆林深處。
作為土生土長的雲南人,楊康對菌菇情有獨鐘,他知道新鮮才是價格的基礎。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滿整個林場,工人們已經滿載而歸,經過打冷包裝,一部分發往昆明、廣州,一部分當天通過電商銷售平台發往全國各地。
為壯大線上銷售隊伍,今年楊康組建了10多人的電商團隊,專門負責直播帶貨。
穿梭林間,鬆濤陣陣,心曠神怡。
楊康開通電商直播后,不少食客慕名而來,決定在林間親手尋找來自山野的美味,體驗一把農趣。
撥開鬆針,赤色菌蓋,白色菌杆——仿野生種植的赤鬆茸逐漸顯現在人們的面前。摘下一朵朵剛冒土而出的赤鬆茸,帶上美好的心情和一籃子的鮮貨滿載而歸。
“因其肉質細嫩、蓋滑柄脆,清香可口而深受食客青睞。”為了滿足顧客們對菌菇的熱愛,楊康還在赫章縣城開辦了食用菌餐館。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
“國有林場以鬆樹、柳杉等高大樹種為主,林下光照不強,加上林場本身的氣候優勢,為赤鬆茸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作為赫章縣食用菌專班成員高級農藝師彭正華對食用菌產業如數家珍。
“好品質的食用菌產業讓經營主體和老百姓都受益。”作為農業系統的“老人”,擁有39年工齡的彭正華再過一個月就將退休,這些年他用腳步丈量赫章的土地,在產業發展助農增收中出力使勁。
近年來,赫章縣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小菌菇成了撐起當地鄉村振興的“致富傘”。
今年以來,赫章縣以結構、雙坪、輔處、財神、河鎮、可樂、水塘等10個鄉鎮為重點,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全縣食用菌基地面積3500畝、大棚3560個。菌棒加工廠8個、冷庫18個,共有經營主體12家。全年食用菌種植目標任務1萬畝(萬棒),產量5萬噸、產值5億元。到8月底完成食用菌種植8980畝(萬棒),產量3.74萬噸,產值3.75億元,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積蓄能量。(楊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