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玉屏視窗

貴州玉屏:碧波蕩漾㵲陽河

2023年08月01日16:46 |
小字號

㵲陽河發源於貴州省瓮安縣嵐關鄉后龍洞,干流全長400公裡,在貴州境內全長252.4千米,最后經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鎮玉露村出貴州境,入湖南為㵲水,流入沅江,匯入長江。

作為貴州境內的最后流域,㵲陽河自西向東穿過玉屏縣城,不僅僅是玉屏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還肩負著湖南省數百萬民眾的給水重任,對保障洞庭湖及長江流域水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近年來,玉屏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認真落實“水十條”措施,緊緊抓住水污染防治這個“牛鼻子”,著力推進㵲陽河水域治理工作,有效促進了水環境質量進一步好轉,讓㵲陽河再現碧波蕩漾的美景。

精准施策 共同守護一江碧水清流

悠悠㵲水,巍巍屏山。夏日的㵲陽河像一條靜謐的綠絲帶鑲嵌在玉屏侗族自治縣的山鄉之間。

碧波蕩漾㵲陽河。

碧波蕩漾㵲陽河。

從高處俯瞰,兩岸植被豐茂,柳樹成行、楊樹成林,侗寨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尤為壯觀﹔臨近岸邊,水碧如玉、山水相映,侗家風雨橋凌空飛渡,天水一色,巧奪天工。

沒人說得清楚㵲陽河何時發源,人們隻知道㵲陽河世世代代、祖祖輩輩,源源不斷地蜿蜒流淌著,滋養著萬物,滋養著兩岸人民,保護㵲陽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017年以來,玉屏侗族自治縣全面推行落實河長制,積極構建覆蓋全縣河流的縣、鄉、村三級河長體系,確保河長從“有名”到“有實”,用一組組亮眼的數據回應民生期待,展示了一份出色的“河長”成績單,該縣25條河流36座水庫水質明顯好轉。

河長制推行以來,玉屏積極探索構建管水、護水、治水、用水、活水“五位一體”水生態治理模式,推行落實“一河一策”,形成由縣總河長牽頭、各級河長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常態化開展巡河、調研等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水域問題。

不僅如此,為加強㵲陽河污染控源,玉屏建立健全水環境風險評估排查、預警預報與響應機制,實行部門聯動,綜合防治。

嚴格防治工礦企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水產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改善水環境質量,落實部門職責,分頭推進防治措施。

同時優化入河排污口布局,建立完善排污口統計台賬,對違規設置、不按排污標准要求排放污水、廢水的入河排污口進行專項整治。

共同守護一江碧水清流,玉屏還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因地制宜建設親水生態岸線,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實現城區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

大力推進生態鄉鎮、生態村和綠色小康村創建工作,以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探索多元化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機制,確保了㵲陽河水源地水環境安全。

啟動“清暢整治行動”,對全縣流域面積5平方公裡以上的25條河流開展“清岸清水”活動,並聘請巡查保潔員負責河湖日常巡查和保潔工作,及時梳理河道、清除兩岸生活垃圾。

通過精准施策治理,目前玉屏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100%﹔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6個鄉鎮(街道)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因地制宜 統籌推進兩岸業態發展

暮色籠罩,㵲陽河畔玉屏侗族自治縣,橫跨㵲陽河的北門廊橋霓虹燈准時閃爍,流光溢彩的燈光照在河面上,使侗鄉的夜景格外迷人,引得周圍的人群駐足停留,拍照打卡,盡情享受當下。

航拍玉屏。

航拍玉屏。

家住附近文昌閣小區的姚阿姨和老伴兒又來散步了。“與其說是燈光美,不如說是水美,因為有水才顯得靈動。”在㵲陽河畔住了幾十年,每天沿河散步成了姚阿姨雷打不動的習慣。

姚阿姨所說不錯,水是萬物之靈,而㵲陽河河水獨具靈性。一年四季,㵲陽河上的景色各有不同。每年的豐水期、枯水期,㵲陽河也隨著河水的深淺、水流的多少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姿態。

大多時候,㵲陽河都是碧綠如玉、靜靜流淌著的,和玉屏這座小城和諧共生,無論從什麼角度看,㵲陽河都是河清水暢、岸綠景美,流水如玉就是對它最貼切的形容了。

近年來,為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玉屏因地制宜沿河打造廊橋商業街、屏山公園、民族風情園、㵲陽廣場、火車書屋等休閑娛樂的項目業態,讓㵲陽河兩岸變得更宜游、更親民。

水暢了,水清了,兩岸的業態也豐富了,散步賞綠植,健身看風景,享受城市濱河生態空間已成為廣大市民的又一樂趣。沿途,一個又一個景觀節點成為不少市民拍照打卡處。

從北門廊橋出發,一路塑膠的沿河健康步道、快到風雨橋時,成排的柳樹沖入眼底,柳枝隨風搖曳,讓人眼裡再無其他。

踏上風雨橋,清新素雅、極富侗族民族氣質的獨特造型映入眼帘,華燈初上時,橋體亮化燈光全部開啟,又成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民打卡留影。

“走在橋上看風景,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的侗鄉真的好美。”隨機採訪時,不少市民為“城在水中”的玉屏點贊。

依托天然的生態濕地,玉屏還積極打造㵲陽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生態緩沖帶的河道生態空間,打造河濱及支流入河口生態濕地,擦亮玉屏城市品牌形象。

自從玉屏㵲陽河國家濕地公園建成后,喜歡晨練的市民朱玉香邀約30名老年人,直接選擇公園寬敞的地方練太極。“這裡就是一個大‘氧吧’,置身其中,呼吸更輕鬆!”朱玉香一語道出眾人心聲。

業態豐富的㵲陽河畔讓人們有了更多的去處。有象棋高手在過招,有坐在石椅上一起拉家常的,有在風雨橋上演奏簫笛的,還有在商業步行街感受現代氣息、在民族風情園體驗人間煙火氣的……

晚風習習,吹散了夏陽留下的余溫。人們在微風的吹拂下,用心去感受、觸摸這座小城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濃厚的文化氣息。

游人散去再回首,一水環城如玉帶,燈火輝煌映蒼穹。

長效治理 永葆㵲水河面碧波蕩漾

生態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㵲陽河畔更是丘陵山地特有的“草-林-河-庫-魚-鳥”共生生態鏈,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多樣性牽動著整個流域生態。

㵲陽河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持續鞏固。今年來,除了持續推進河長制,玉屏還高質高效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善水利設施、加強涉水管理等工作,永葆舞水河面碧波蕩漾。

在田坪鎮田坪村砂石場礦山生態修復現場,原來廢棄的18畝砂石場,已經覆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泥土,一棵棵塔白鬆整齊排列,隨風搖曳。

生態保護需從源頭著手。在朱家場鎮詹家坳村的污水處理終端,郁郁蔥蔥的植物覆蓋其中,村民的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集中流入該污水處理終端,經終端內的設備處理后排出。

“這個污水處理終端建成后,有效解決了我們村中寨組30多戶村民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也改善了村裡的水環境。”詹家坳村委會副主任詹証法說。

數據顯示,目前玉屏已在部分行政村修建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40余個,日處理量最大可達1500噸,進一步緩解了生態自淨壓力。

改善生態環境,離不開重大工程。在玉屏青山沖水庫工程建設現場,運輸車輛來回穿梭,挖掘機、裝載機等各種機械轟鳴聲此起彼伏,工人們頭頂烈日奮斗在一線,全力以赴保障項目安全有序推進。

據介紹,該水庫預計今年10月底可建成並具備蓄水條件,屆時可解決城區及周邊鄉鎮9.87萬人安全飲水和1.05萬畝農田灌溉,進而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為進一步拓展治水力量,玉屏以現代高科技支撐,採取無人機空中巡、河艇水中巡、巡河志願小分隊沿岸巡等方式,打造“天、空、地、人”立體化監管網絡,及時掌握河湖水量、水質、水生態和水域面積變化情況、岸線開發利用狀況、河道違建管理情況,為河湖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撐。

在一系列長效治理的優化拓展中,玉屏著眼於新時期水務法治宣傳教育新目標、新要求,嚴格實行“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持續加強縣境內的河流、水庫、山塘巡查力度,開展涉水違法行為打擊,維護良好水事秩序﹔落實最嚴格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論証和取水許可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

玉屏水務局水利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姚敦福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行河長制,嚴控生態流量,節水優先,保護水資源,推進水環境治理,加強河湖岸線保護,做好水文章,為玉屏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

問渠那得清如許?㵲陽之水保護來。㵲陽清流滋潤下,玉屏侗鄉大地將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圖/文 葛永智)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