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

印江:山地插秧機下田干活 水稻種植實現機械化

2023年05月19日09:12 |
小字號

進入初夏時節,南方的水稻種植,陸續開始起苗移栽。在印江自治縣,今年推廣的多款山地插秧機,因插秧速度快、成活率高、返青周期短等優勢深受農民追捧,稻農更是在插秧利器的加持下,在田間開啟“狂飆”模式。

在印江自治縣合水鎮興旺村稻耳輪作基地,農機手何強每天和另外四名農機手,駕駛著旋耕機和不同類型插秧機在秧田裡來回作業,抬升放盤、下降插秧……在機器轟鳴聲中,綠油油的秧苗整齊、均勻地植入泥土中,不一會兒,秧田裡就鋪滿了青青禾苗。

“今年,我們合作社引進了6行高速中型插秧機兩款,每天可以完成機插20-30畝,手扶式小型4行插秧機一款,每天可以完成7至10畝的插秧工作。”提及今年新購的三款插秧機印江自治縣合水鎮興旺壩區農機手何強滿臉笑容地說:“中型插秧機插秧速度快,但機身重不能爬坡,適用於壩區作業,小型插秧機主打便攜靈活,機身輕,適用於坡坎高、面積小的田塊作業。”

地處武陵山核心區的印江自治縣,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塊細碎凌亂、高低不平,“饅頭山、巴掌田、泥漿地”曾讓當地農戶叫苦不迭,加之近年來隨著青壯年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農機不能上山下田一直制約著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

就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貴州省圍繞丘陵山區糧油作物生產急需農機具的研發從未停止。

據銅仁市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楊秀明介紹:“目前,已研究制造出多款適合山區使用的中小型便攜式農機具,單是插秧機,今年就有三款適應不同地形,匹配不同勞動力的機具供農民選擇。”

通過傳統插秧與機插相比較,傳統插秧每畝需要1名農民插一天,機插隻需要1名農機手,一天能完成30畝左右,八到十天就能完成壩區500畝田地的機插工作,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普及讓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大幅減輕了勞動強度,在搶抓農時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深受種糧大戶們的認可。

“我們現在插秧和以前相比完全不一樣,現在機械化插秧,我們的人工就是補漏補缺就行了,不僅提高了插秧的效率,人還不累。”正在補秧苗的印江自治縣合水鎮興旺壩區水稻種植大戶盧華洋滿臉笑容地說道。

而在此之前,當地已使用拖拉機、收割機完成攪漿整地、封閉滅草、機械收割等,如今隨著機插技術的推廣,該縣水稻種植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徹底打破了傳統水稻種植“彎腰弓背,手指如飛”的局面。

此外,為加快全縣山地農機化進程,該縣還成立了17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在今年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工作中,為了讓機手能夠快速掌握推廣的6行自走式缽苗移栽機、毯苗插秧機和4行手扶式插秧機三款水稻移栽和插秧機,該縣廣泛開展農機手操作培訓。

印江自治縣農機中心主任任彬說。“為了讓機手能夠熟練操作水稻插秧機,今年印江縣邀請了市縣農機專家和工程師來現場培訓,為全縣今后水稻水產機械化發展打造一支專業的農機手隊伍。”

近年來,印江持續推進山地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服務,農機裝備得到進一步提檔升級。當前,為搶抓農時,全面完成水稻種植任務,該縣通過合作社自行採購社會化服務、東西部協作等方式,大力推行糧食種植全程機械化示范作業1萬畝。

“我縣通過送技下鄉、實地指導、跟蹤服務等措施,全面推進糧食生產種、管、收,確保全年糧食豐產農民增收。”印江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軍介紹說。(王東、田林、趙超超)

來源:印江網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