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余名專家駐點58個城市,研究推動長江保護修復
科技護航一江碧水(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精准、科學、依法治污,離不開有力的科技支撐。自2018年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組建以來,5000余名專家駐點長江干流沿線和重要節點58個城市,各地各部門聯合攻關,一起通過科技力量護航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首部全國性流域立法、已於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長江保護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生態環境部等17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明確,開展科技專項攻關,實施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專項和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項目。
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組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長江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269家產學研共建單位,組織5000余名專家駐點長江干流沿線和重要節點58個城市進行跟蹤研究。近年來,這些聯合研究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推動長江保護修復取得了哪些成效?
提出300余項解決辦法,推動600余項技術成果應用
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長江支流洋水河從山上蜿蜒而下。就在前些年,洋水河污染問題嚴重:流域磷礦資源豐富,因沿線磷礦石開採企業外排廢水和磷化工企業跑冒滴漏,洋水河水體常年呈乳白色,總磷嚴重超標。當地政府曾花大力氣開展治理,但治理的綜合性和精准性欠缺。
2018年11月,借著國家長江中心駐點工作組入駐貴陽的契機,開陽請專家提供技術指導。4個多月時間,工作組對洋水河流域進行詳細踏勘,根據污染源解析結果,提出針對性整改措施。“縣裡相關部門和鄉鎮跟著專家一起實地調研,走遍洋水河沿途,尋找污染源。”貴陽市第五片區環境監測站站長鐘麗娟說。
貴陽駐點工作組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關瀟介紹,工作組提出“掌握需求—解析問題—分解任務—集成成果—落地應用”五步法,在全面調查基礎上,甄別總磷超標成因,找准關鍵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舉措。“在專家指導下,我們對沙壩土污水處理站進行提標改造,提高設備自動化控制水平。”貴州開磷有限責任公司安環部環保工程師繆秋芸介紹。
如今,洋水河出境斷面總磷濃度穩定在0.3毫克/升以下,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達到水功能要求。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表示,建設國家長江中心,以聯合研究支撐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是精准、科學、依法治污的有力舉措,“專家團隊下沉一線,駐點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
針對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58個城市駐點工作組深入調研,研究提出300余項解決辦法,推動600余項國家科技重大水專項技術成果在長江大保護中應用。2022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98.1%,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長江干流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
分類施策,“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開展科技幫扶
長江綿延萬裡,橫跨東中西部,不同區域情況千差萬別。
“從源頭區青海到入海口上海,長江一路上匯聚了無數河流,涉及面積廣、生態環境問題復雜多樣,區域環境問題差異大,提高治理的針對性和精准性是關鍵。”國家長江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表示。
找准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分類施策,“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開展科技幫扶。國家長江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宋永會介紹,聯合研究一期項目將長江干支流劃分為15個片區,既包括嘉陵江、烏江等主要支流流域,也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湖泊流域,58個駐點城市分布其中,針對各片區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等特點,研究提出片區和城市綜合解決方案。
在四川省德陽市,駐點工作組與磷化工企業緊密合作,針對磷石膏堆存污染環境、磷石膏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從磷石膏產生、過程污染控制到綜合利用進行全過程考慮,形成磷石膏渣場污染控制、快速穩定化等全過程成套關鍵技術﹔在安徽省安慶市,駐點工作組為地方“量身定做”黑臭水體治理、石塘湖水源地綜合治理、淺水湖泊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等方案,為地方節約幾千萬元治理經費,有效改善了石塘湖、黃湖、大官湖水環境質量﹔在浙江省嘉興市,駐點工作組對南湖生態系統進行全面調查診斷,深入南湖周邊上百條河流與溝渠採樣監測,助力南湖重現秀水泱泱……
“聯合研究聚焦長江流域‘三磷’污染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整治、飲用水源保護等專項行動,圍繞國家決策、地方管理、工程實施等不同層面科技需求,對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難點問題進行科技幫扶,科研成果得到廣泛應用。”李海生說。
“以科技創新支撐長江大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越來越多的長江流域相關方的共識和實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生態環保部主任徐長義表示,作為國家長江中心主要共建單位,三峽集團努力發揮長江大保護骨干主力作用,積極推動科學研究、治理方案和工程實施有機結合,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聯合研究、跟蹤研究,幫助地方解決實際問題
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現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仍然面臨著大量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在科學精准識別問題和症結方面仍有差距,部分區域和領域生態環境問題和治理短板依然突出,與精准、科學、依法治污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長江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曲久輝說。此外,各地區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科技能力差別較大,流域治理機制創新與制度建設不足,也制約著治理成效。
曲久輝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科技需求和長江流域“十四五”水生態考核等重點任務,進一步提高聯合研究的創新性、前瞻性、戰略性,強化水生態完整性評估、水環境風險防控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技術研發,大力推進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為長江保護修復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撐。
據介紹,目前,聯合研究二期項目已經全面啟動,重點包括水生態保護、水風險防控、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及綠色發展策略等方面。
“生態環境領域作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應用研究為主體的領域,面臨著區域協同治理不夠、科學研究與實際需求脫節、成果轉化慢等問題。”李海生說。
李海生介紹,“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破解了科學研究、行政管理、污染治理等各自為戰的“孤島現象”,為解決這些問題起到了示范作用。
“未來,我們將陸續在其他流域、海域、領域推廣聯合研究、‘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組織動員全國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基層一線,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幫助地方解決實際問題,以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支撐高水平保護,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鄒首民表示。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01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