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打造文化振興新樣板 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春風初度時,貴州省開陽縣高寨鄉迎來了闊別三年的民俗節日,濃郁的苗族風情、精彩的斗牛比拼、多樣的民俗活動讓苗族文化風情街上人頭攢動,苗鄉群眾的笑聲夾雜著久違的人間煙火氣,傳遞著新時代群眾生活的甜蜜與美好。
民族歌舞比賽。
近年來,開陽縣細化實施農村黨建“五五強基”工程,積極探索共建共享的鄉村發展模式,聚焦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積極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文化鑄魂留鄉愁
正月二十五是開陽縣平寨村小花苗族的傳統節日。這天,苗族姑娘王有菊的朋友圈比以往更新得更勤,精彩紛呈的斗牛、熱鬧激烈的抓雞、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夜幕降臨時的篝火、漫天燦爛的煙花、自家小吃攤上來往的人群……每條動態下面都收獲了很多贊。其中,她與舞蹈隊參與民族民間舞蹈比賽的視頻動態最為亮眼。
斗牛比賽現場 。
王有菊所帶領的舞蹈隊平均年齡27歲,她們的舞蹈將現代生活的片段融入傳統的蘆笙跳圓舞中,舞蹈行雲流水、耐人尋味,在參賽的30多支隊伍中喜得頭籌。
“隔了三年,這個活動終於又像以前那樣熱鬧了,孩童時候的很多畫面都浮現出來了,能全程參與我既欣喜又激動。去年我們的舞蹈隊代表家鄉出去參加過好幾次比賽,能把我們苗族的舞蹈帶到全國各地,我們都很驕傲!”王有菊說。
鄉村要振興文化需先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開陽縣著重激活和培育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氣、神”,結合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建好文化陣地、深挖文化特色、建強文化隊伍,著重非遺傳承人才培養,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保護和傳承中。
民族歌舞比賽。
“去年,我們對46個鄉村文化中心進行提升改造,組織開展了高台舞獅、蠟染刺繡、文化下鄉等線上線下文化活動103場次。同時,2家縣級非遺工坊開始投入運營,非遺傳承人侯俊英帶領當地婦女一起研發苗族蠟染刺繡挎包、披巾、圍脖等旅游商品,同步通過直播帶貨等形式銷售,逐步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陽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產業強體富群眾
“下一個議程,簽訂《投資入股協議書》,請各位按照前期登記的意向准確填寫認購股份和出資金額。”在開陽縣高寨村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募股會上,500多名村民簽訂了協議書,募集到股本49萬元。
一年前,高寨村黨支部探索以“村集體經濟組織+混合所有制經濟實體”即“1+1”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成立了混合所有制公司,但當時的股東會情形卻大不一樣。
“當時我們村干部動員了好幾輪,給村民解釋‘1+1’模式的優點和入股的好處,但公司剛成立,很多村民對這種模式不了解,對產業也沒有信心,會上隻有包含幾個村干部在內的8個人簽約入股。”高寨村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田超回憶。
“隻要干出了成績,有了收益,村民們自然會相信我們!”村支兩委的干部們暗下決心。他們結合村裡氣候、土壤、交通等因素,選擇了近幾年發展較為成功的辣椒產業作為“1+1”模式的試點,育苗、移栽、管護、採摘、銷售每一個環節他們都親力親為,一顆顆辣椒苗在他們的齊心澆灌下茁壯成長。
拔河比賽。
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分紅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干部和入股村民的干勁,回引的種植能手湯德兵、許艷等幫助攻克了技術難關,提前與企業簽訂的銷售合同解決了以往“種得出來賣不出去”的難題……2022年,高寨村除自種辣椒580畝外,還帶動附近村200余戶村民共同種植,並統一收購、銷售,獲得收入126.8萬元,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收益33.65萬元,為全村832戶村民發放了分紅,帶動200余人就近務工,發放工人工資20余萬元。
“去年的成功讓村民對我們有了信心,今年爭相入股公司。脫貧戶劉久祥去年入股1萬元取得了不少收益,今年又籌了5萬元入股呢!我們的辣椒苗也成了搶手貨,目前已經育好的200多萬株辣椒苗都已經被預訂完了!”田超臉上滿是自豪。今年,開陽縣也將在全縣選取19個村推廣“1+1”模式,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黨建凝心善治理
“你家現在得多少分了?”最近,開陽縣清江村的村民常常這樣相互打聽,生怕自家的分數落后了。這個分數是清江村村規“十條計分制”的積分。
去年,開陽縣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率先在清江村實施“十條計分制”,建立積分制度,將轄區村民以戶為單位進行積分考量。
“余支書,為什麼今年村裡給大家發的合醫補助款我家沒有領到呢?”這天一大早,村民張華就到村委會詢問。余支亮從積分制度公示牌上取下張華家的積分明確解釋:“你看這裡,因為環境衛生不好被扣了分,你家的加分也不多,分數排名靠后,村裡按照規定取消了補助。今年我們的積分獎勵更豐厚了,你們得加油贏取獎勵呀!”
篝火晚會。
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中,開陽縣推行“黨建+網格”管理,實行“部門聯村、干部下組”,構建“部門-網格-群眾”三方聯動機制,加速各地村規民約的推行。同時,深化“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基層治理機制建設,建立黨小組649個,將黨小組、黨員干部、黨員志願者下沉村(社區)網格,促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形成“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辦”的治理格局。
“網格員的下沉讓村民反映問題更方便了,但我們收到和處理的矛盾糾紛卻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積分制的推行讓村風文明得到很大改善,另一方面,豐富的文化生活、穩步的產業發展、和諧的社會環境讓村民精神富了、腰包鼓了,一心都在樂享幸福生活上,無暇顧及那些雞毛蒜皮的事了。”余支亮如是說。(文/圖 郭榕、盧英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