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聚焦印江

印江縣豆湊林村的林下致富密碼

2022年12月20日07:25 |
小字號

黔山遍地出靈藥,林下天麻萬兩金。12月14日,印江自治縣紫薇鎮豆湊林村的群眾,趁著田土休耕季節,在茫茫林海裡種起了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整個栽種現場大伙是鉚足了勁,干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

隨著幾十個身影在豆湊林村后山千畝闊葉林下來回移動,一箱箱烏紅天麻種子接連被運進叢林,在基地技術員羅桂軍的指導下,科學有序種到地下。

“天麻下種時要注意芽頭朝上,種子插進菌床四分之三,上面留出四分之一,放好之后還要鋪上層樹葉,量不用太多,蓋過菌床看不到椴木就行。”在技術員羅桂軍地叮囑下,成排成片的天麻被種在茂密的樹林中。

豆湊林村今年種植的烏紅天麻屬零代麻,該品種除了具有天麻素含量高,畝產高的特性外,對種植的環境、海拔、氣候、土壤和養分均有一定要求,適宜在海拔900到1500米,背陰潮濕的闊葉林下進行種植。

該村1300百米海拔條件,后山上千畝連片生長的闊葉林,為該村從事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加之該村群眾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一直有林下天麻種植的習慣與經驗,使林下仿野生種植天麻,在該村獲得了群眾的大力支持。

52年前,豆湊林村優越的氣候和種植條件被一家藥廠看中,便在該村成立藥廠進行中藥材種植與加工,17歲的羅華飛,成為村中第一批進入藥廠開始接觸天麻種植上班的村民。但因藥廠經營不善倒閉,失去工作的羅華飛和村中其他在藥廠學過天麻種植的群眾,回家后便自行種起了天麻種植。“從70年代開始,到現在我們已連續種植了幾十年,雖說種植范圍不大,量不多,天麻種也退化了,但我們這個地方可以種、產天麻是肯定的,每年零散種植的天麻也能賣個幾百上千元。”羅華飛說。

在栽種時,為了使天麻的菌床免受病菌感染,后期順利獲得足夠的養分,該村的天麻種植摒棄了傳統的“三下窩”(菌材、種子、滅環菌同時下)種植法,全部採用椴木培菌栽培技術。該技術需要提前五個月用闊葉樹做椴木材料,在椴木菌床上進行密環菌封箱培育,種植時需經歷開箱、下種、蓋樹葉、覆土封箱、二次覆蓋樹葉五個環節,使種下的天麻能夠在無菌床上、養分充足的環境下快速生長。

目前,在豆湊林村參與天麻種植的群眾,全部為村中五六十歲的留守老人,通過天麻種植,這群老人不但重新走上了就業崗位,在天麻產業種植中,就地取材的所需椴木還可折算變現,其發展的產業屬集體所有,所產生的利潤村民可實現共享。

“村民每天的勞務費,是按100元進行支付,從5月到現在我們已經支付勞務費10余萬元。”紫薇鎮豆湊林村黨支部書記田茂飛表示:“今年村裡選擇進行林下仿野生種植天麻,主要還是為了解決我村群眾的就業和壯大村集體經濟。”

據了解,今年,豆湊林村種植的林下仿野生天麻共計200畝,發展採用“公司+基地+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與藥企合作實行訂單種植。從前期試種來看,該村種植的天麻畝產值能達到800斤以上,目前市場收購價在20元每斤左右。天麻出產后,產生的收益,將按照7:2:1(即:利潤的70%用於全村群眾分紅,20%用於基地管理者勞務費,10%作為村集體經濟滾動資金)的分紅模式進行支配,屆時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將得到進一步拓寬。(印江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東、田林)

來源:印江網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