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水美貴州>>水利新聞

沿河:紅水河山水相連福澤兩岸

2022年10月12日12:52 |
小字號

初秋,風吹稻浪,陣陣稻香扑面而來,紅水河沿岸的百姓揮動著鐮刀,在這最美的季節,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紅水河,中國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在沿岸百姓的眼中,它並不僅僅是一條河流,沿岸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他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希望。

日前,筆者乘車從紅水河干流一路北上,沿黔南州羅甸縣、長順縣、惠水縣抵達紅水河重要支流,紅水河“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美麗風光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這條河,通江達海,跨越山川——

望謨港,地處黔西南州望謨縣蔗香鄉,奔騰洶涌的南盤江和北盤江,在這裡相匯為黔桂界河——紅水河。

“紅水河上連滇、黔、桂,下連粵、港、澳,是西南地區通江達海距離最短的一條水運通道。”黔西南州交通運輸局高級工程師田唯才告訴記者,望謨港是珠江“黃金水道”主航道的起點。

20世紀70年代以來,紅水河流域龍灘、沿灘、大化、百龍灘、樂灘、橋鞏等六個水利樞紐攔河而起,在挖掘豐富水利資源的同時,曾經一路翻涌向南的水運大通道通航能力也逐漸下降。

為保証紅水河的正常通航,多年來,貴州水運人對沿河的水利樞紐同步進行通航建筑物建設,並分段對紅水河航道進行渠化工作,紅水河逐步恢復區間通航。

今年初,新國發2號文件提出要暢通對內對外開放通道,穩步實施烏江思林、沙沱、紅水河龍灘樞紐1000噸級通航設施項目,推進望謨港、播州港、開陽港、思南港等港口建設。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我省將做好紅水河堤等升級改造的前期調研工作。

紅水河水自望謨港徐徐向前,暢通了西南水運出海大通道,也密切了兩岸群眾的聯系。

羅天樂大橋,坐落於羅甸縣紅水河鎮,站在橋邊,向對岸眺望,那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天峨縣。

十四年前,羅天樂大橋還未建成,兩地互通主要依靠水路。每逢三八趕場日,來自天峨縣的群眾坐上擺渡船,肩挑手提貨物來到紅水河鎮,鎮上的男女老少則早早支起攤位,擺上特產待價而沽,熱鬧非凡。

“魚苗和餌料是兩地成交量最大的商品。”紅水河鎮居民王豐清告訴記者,那些年,網箱養殖在珠江流域發展正盛,人們常趁趕場天購買大量魚苗餌料,百姓來往甚密。

這條河,產業興旺,百姓富足——

20世紀初,隨著“西電東送”標志性工程龍灘水電站在紅水河流域投產建成,紅水河境內形成了大型水庫,為解決當地移民的生計問題,投入成本低、見效快的網箱養殖產業應運而生。

“從望謨港下來,整個河道密密麻麻,全是網箱。”王豐清也隨大流,在紅水河布下了近一千平方米的網箱。“有的養殖大戶每個月要投1萬多噸的餌料。這個產業不花精力,來錢很快。”王豐清說。

然而,隨著網箱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逐漸進入無序發展狀態,水流域生態面臨威脅。“一到汛期,江面就打滾,散發著惡臭。”王豐清說。

2016年起,為保護珠江流域生態環境,紅水河流域網箱拆除工作正式開始,工作人員長期住在水面上,輪流勸說漁民轉產上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到2018年,紅水河流域羅甸段的網箱全部拆除,水面開始恢復生機。與此同時,在紅水河沿岸已有多年歷史的釣魚棚產業走上正軌,發展得如火如荼。

“我們這一段是紅水河的支流,叫蒙江河,網箱拆除后,當地村民按規定發展釣魚棚產業。”蒙江河邊,茂井鎮八茂村工作隊隊長楊光品說,這些年,依托釣魚棚產業的發展,該村總增收已達到1600萬元。

“就算提前兩個月,也不一定能預約得上。”今年36歲的八茂村村民王邦斗,是當地的網箱養殖大戶。他告訴記者,過去網箱養殖,要向河內投放大量的餌料,雖然來錢快,但身邊環境卻越來越差,發展釣魚棚不需要投料,對環境友好得多。

“一年內,我有340多天都待在船上,甘肅、陝西、上海……來我家釣魚的客人遍布全國各地。”王邦斗自豪地說。靠著自家的釣魚棚,他的年純收入已達到30萬元。

“現在,我們鎮上發展的釣魚棚有490多個,為加強對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正在不斷完善周邊硬件設施,確保不因發展釣魚棚而導致水體污染。”茂井鎮黨委副書記徐安榮說,目前,該鎮對釣魚棚加大監管力度,並為釣魚棚配備了生物馬桶,實現了棚內污水的零排放,確保蒙江河水質優良。

這條河,水清岸綠,承載幸福——

沿著紅水河干流逆流而上,全長56公裡的擺所河承載著長順百姓的幸福流入格凸河,進入蒙江,奔向紅水河。

“太感謝了,我們住在河邊再也不害怕了。”8月31日,擺所河上游牛滾塘段,59歲的謝永徽正在家門前的蔬菜基地務工,聽聞記者為紅水河而來,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世代居住於此的謝永徽,在擺所河邊有一棟三層小樓,每到汛期,全家人心裡七上八下,一聽到要下雨,便要趕緊把一樓的東西搬往樓上。“稍微晚一點,我們的東西就保不住。”謝永徽說。

近年來,隨著家門前的河道治理工程完工,謝永徽常年懸著的心也放下了。“河道加寬了,河堤加固加高了,今年我們沒有被淹了,心裡踏實多了,一點都不害怕。”

說起居住在擺所河邊的感受,沿岸居民以前總愛用“害怕”這兩個字形容。一到雨季,河流漲水會對沿岸八千多畝的農田造成沖刷,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不便。

今年64歲的班國亮,居住在擺所河下游鼓揚段,在他的記憶中,過去河道窄,遇大雨時,門前那片偌大的庄稼田會變成一片“汪洋大海”。“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大家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入河,一下雨不僅農田遭殃,臟水還會一直往家裡灌,難受得很。”班國亮說。

2013年4月,總投資947萬元的鼓揚段河道治理工程正式開工,河邊的環境慢慢開始發生變化。

在班國亮家門前,有一座建於清嘉慶年間的老橋和一棵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櫸木。如今,清澈的河水從此處流過,此處也成為周邊百姓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場所。

“現在環境治理得特別好,我們要點個大大的贊!”班國亮笑道。據了解,整個鼓揚段河道治理工程共保護人口7000余人,保護農田4800畝,百姓對於周邊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目前,我們正在對擺所河克細段、格道段、大河段開展河道治理工作,通過採取新建堤防、清淤疏浚等工程措施進行治理,提高沿河兩岸的防洪能力,保護周邊群眾生命與財產安全。”長順縣河流水庫中心主任龍觀德說,此次河道治理工程可保護人口1.2萬人,保護耕地0.84萬畝。

峰巒疊嶂,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

紅水河的煙波蕩漾著山形塔影,從遠方攜帶著美好的祝願蜿蜒流淌而來,承載著沿岸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向珠江奔流而去,沿岸城鎮數年來的發展變遷,在紅水河水的朝夕更替中代代相傳。(貴州省水利廳官網 申雲帆)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