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曾華榮:破“冰”前行“立潮頭”

2022年10月08日12:05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連日來,由中央電視總台拍攝制作的大型紀錄片《征程》第5集《能源的血脈》在能源行業反響熱烈,片中一位電網員工讓人熟知、令人點贊,他就是曾華榮。

曾華榮,南方電網公司一級領軍技術專家,南方電網公司防冰減災聯合實驗室主任、貴州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技術總監兼高壓設備技術研究中心總經理。他長期從事高電壓技術工作,主要研究輸變電在線監測及防冰減災技術,攜其科技項目“自主可控融冰操作關鍵技術研究”成為南方電網公司首批9個科技項目“挂帥”人之一。

時間回到1991年,22歲的曾華榮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帶著對電力事業的一腔熱忱來到貴州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原貴州電力試驗院),從此與電力科研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曾華榮在實驗室開展試驗。王燕攝

攻題,知難而不退

時間的分水嶺是2008年,曾華榮目睹了解放軍官兵、電建黨員突擊隊、鄉村干部奮斗在尚未消融的崇山峻嶺中戰冰雪的身影,觸動很大,深刻認識到盡快解決防冰技術難題的迫切責任。

在此之前,曾華榮是“西電東送”項目的調試骨干。在那場肆虐南方的冰災之后,工作重心轉向防冰減災相關應用研究。

“冰什麼時候來?會持續多久?什麼時候可以融冰?能造成什麼樣的損害?什麼時候會結束?……”回憶起那段經歷,曾華榮說,冰災來得太突然,當時經驗少、基本沒有參考資料,冰情又嚴重,工作開展非常艱難,一下子搞懵了!

“當時最缺的是‘眼睛’和‘感知’,一雙可以看得見冰情的眼睛和一套可以監控冰情變化的感知系統。”曾華榮動起了腦筋,說出自己的想法,由於當時沒有對來冰的監測和預測,才使得冰來了我們都還沒有反應過來。

“我們深刻反思和總結,選擇了對輸電線路進行抗冰加固、覆冰監測預警、預測預報、直流融冰裝置等幾個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攻關。”曾華榮、吳建蓉、楊濤、黃歡等一大批高素質的科研技術人才聚集到防冰技術團隊,開啟了防冰技術第一步——“看得見”的攻關。

說干就干,曾華榮團隊開始他們的研究征程。他們以辦公室為家,以實驗室為戰場,從收集資料、提交可研報告、批復、研究、調試、正式投運……一堆堆資料,一串串數據,在他們的腦海裡“跳動”。

作為項目的核心骨干,曾華榮白天與大家一起探討、交流,晚上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查閱大量的資料和數據,反復推敲和測算,確保技術攻關方向及原則不偏不倚。

“當時什麼都是從零開始,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防冰技術團隊成員吳建蓉回憶說,最開始還是很艱難的,大家都希望早日研發出來,團隊堅持“白加黑”“五加二”的研究,反復討論、無數次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現場基礎測試、數值建模、模擬計算、調試測試,防冰技術團隊最終研究的第一代防冰監測系統實現了“看得見”冰情。

“就像打仗運籌帷幄需要的情報一樣,監測系統這雙‘眼睛’看到的就是我們需要的‘情報’。”曾華榮說,有了它提供的信息,我們才知道哪裡有冰,哪裡最嚴重。

通過不斷地應用和迭代,第二代帶有防冰凍功能的監測預警系統應運而生,實現了從“看得見”到“看得清”的進步。目前,覆冰監測預警裝置已研發迭代了第三代,有攝像機、拉力傳感器、氣象傳感器等傳感器的覆冰監測預警裝置相當於給電網安上了“千裡眼”,實現了實時了解輸電線路覆冰情況。

有了“情報”,怎麼預判冰情的未來走勢?憑著對電網事業的熱愛和孜孜不倦的鑽研韌性,防冰技術團隊在防冰技術領域不斷開拓著自己的科研“天地”。一種新的技術——預測預報又一次在團隊誕生。該技術是結合了氣象和地理位置信息的預測預報系統,實現了“看得遠”的功能。

實現了“看得見、看得清、看得遠”,如何把線上的冰融化?重慶大學教授蔣慶良說,覆冰是極其復雜的國際性難題。在2008年南方大面積冰災后,我國開展了廣泛研究,而直流融冰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決電網大面積冰凍災害的方法。

在2008年抗冰復電期間,南方電網公司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及時組織專家、學者匯聚貴陽專題研究,提出了分線融冰提高電網抗災保障能力的舉措。貴州電網公司迅速落實,曾華榮、馬曉紅、張迅等一批技術骨干主動參與研究,在直流融冰裝置上開展融冰技術攻關。

當時,500千伏線路的融冰在國際上沒有成功的先例,無經驗可借鑒。曾華榮和團隊一起不停地在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細節上較真。歷經艱苦攻堅,兩套融冰裝置樣機試驗成功,在國際上首次証明直流融冰裝置可以解決500千伏大線徑線路融冰的難題,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

曾華榮說,直流融冰裝置將我們通常用的交流電變成直流電,給輸電線路通上大電流,相當於給輸電線路裝上了“加熱器”,可以將線路上的覆冰融化。

結題,實用來証明

“2011年的冰災持續時間長達21天,災害程度已接近30年一遇,但電網的受損程度大大降低,實現了‘不倒鐵塔、縣城不停電、不停重要用戶’的三條底線目標。”曾華榮自豪地說。

“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原本對計算機科學和生物科技充滿憧憬,但最終在父母的影響下選擇了電力,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從不曾后悔自己的選擇,反而很慶幸。”曾華榮說,能夠參與到“西電東送”項目調試、親歷貴州電網防冰減災技術從無到有、再到專精尖,非常驕傲和自豪。

自從走上了電力科研之路,曾華榮便模糊了節假日和上下班的概念。無數個夜幕降臨,萬家燈火的夜晚,那個亮著燈的實驗室閃動著曾華榮和團隊成員忙碌的身影。

曾華榮常說:“任何脫離實際應用的科學研究都毫無意義。”就是這種嚴謹和堅定的信念,曾華榮一直致力於防冰減災技術的研究,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並將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他充分運用自己的學識才能和專業特長,解決了電網生產運行中的關鍵問題和電網建設運行管理中的重大技術難題。

目前,南方電網研制的世界首套大容量直流融冰裝置,已經實現三代系列產品,共安裝了160套,“第三代產品更加智能化,性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覆冰監測裝置已安裝180余套並建成了網、省兩級覆冰監測預警系統平台。

“融冰技術的研究最早是在加拿大,但世界第一套直流融冰裝置得到實際應用是在貴州地區。”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立浧說,可控電流源融冰裝置應成為新一代融冰裝置的標准型式。

“有了覆冰監測預警系統和直流融冰裝置,成功應對了2011年、2014年和2019年的局部冰災,守住了防冰工作‘三條底線’,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曾華榮說。

隨著防冰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2015年貴州電網公司成立防冰減災重點實驗室,2018年升級為南方電網重點實驗室,2020年進一步升級為南方電網防冰減災聯合實驗室。從2017年開始,曾華榮接過前輩趙立進的班,開始擔任實驗室負責人至今,實驗室也取得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尤其在電網防冰減災技術研究方面成效顯著,主持完成了十余項重大科技項目研究,獲得國家能源局、貴州省、南方電網公司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

“實驗室的建成,有效的預警南方電網五省區的防冰減災工作,對‘西電東送’線路設計方案及現有線路改造方案起到了指導性意見。”與曾華榮並肩作戰的戰友馬曉紅說,聯合實驗室為南方電網公司防冰減災、科學研究提供第一手數據,在“西電東送”工作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曾華榮(左)與防冰團隊在變電站到進行防冰實驗。受訪者供圖

曾華榮(左)與防冰團隊在變電站到進行防冰實驗。受訪者供圖

續題,當好他人梯

“在防冰技術的歷程上,還有許多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攻關。”曾華榮深知肩上的責任和重任,正在研究“超潤滑輸水材料、防冰涂料、自動除冰“等新的防冰技術。

科研是電網發展的命脈。創新,更需要一大批能夠擔當重任的科研人才。作為南方電網的科研工作者,曾華榮說:“我有責任和義務為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當人梯,把知識傾囊相授。”

這些年,曾華榮把積累的科研資料,包括腦子裡的儲存,都與大家“共享”。無論是誰,研究什麼課題,借用哪些資料,他都有求必應﹔年輕科研人員遇到了科研難題,隻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年輕人的研究論文,大到研究主題,小到標點符號,他都一字一句地推敲,一絲不苟地修改……

“師父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學習,他耐心指導和每次的分享都毫不保留地傳授於我,雖然還在科研的路上,但他已經全面地培養我們,希望我們做好接棒人,追夢前行。”曾華榮的徒弟楊旗說。

多年來,曾華榮通過師帶徒,培養了楊旗、牛唯、劉君等多名科研技術人才,特別是對徒弟們每次的成長和科研成果的問世,一個一個變成現實,得到廣泛的應用時,他都由衷地欣慰和自豪。

回首30余年,曾華榮從調試技術員,一個防冰抗冰“小白”成長為專業技術領頭人。他不因勝利而驕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難而退縮。曾華榮說:“隻有企業這個堅強的后盾和精誠合作的團隊,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作為南方電網科研的代表,曾華榮始終站在企業發展的高度,顧大局、愛科研、重實效,銘記“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用科研成果的廣泛應用詮釋30余萬南網人“辛苦我一人,點亮千萬家”的真實寫照﹔他用實際行動傳遞“萬家燈火 南網情深”品牌形象,他也因是南網人而自豪!

科研沒有終點,創新永在征途。在痴迷的電網防冰技術崗位上,面對電力科技奔涌的時代大潮,曾華榮一直在路上……(陳舉、王燕)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