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教工黨支部:強化黨建引領 推動社會服務走深走實

今年,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教工黨支部獲批貴州省第三批“全省黨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建設示范點”。該支部成立以來秉持“以黨建促教學育人、以黨建促科研社會服務”理念,以“服務社會”為抓手,聚焦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重大社會問題,結合專業優勢,積極發揮高校在科學普及、社會服務、應用研究、行業人才培訓、文化傳承、公益服務等多方面職能,努力構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融合”的基層社會服務模式,以實際行動踐行服務社會的擔當與使命。
堅持黨建引領,夯實支部戰斗堡壘
社會學院教工黨支部堅持將黨建引領與支部各項工作深度融合,不斷加強對黨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強化政治引領﹔堅持“學習、宣傳、貫徹、落實”主線,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以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為抓手,不斷提升黨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養。同時,注重加強教工黨支部建設,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突出支部政治核心功能、強化責任擔當,充分發揮優秀黨員榜樣力量,筑牢支部戰斗堡壘,堅持把黨員教師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轉化成服務社會的重要力量。
立足社會實踐,推動人才培養社區范式
社會學院教工黨支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堅持“教學實踐融合”的社會學科人才培養思路,把“黨建+社會服務”融入到學生培養全過程,充分發揮黨建思想引領、黨員示范帶頭作用,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從而提高學生培養質量。今年暑假期間,由13名支部成員組成的指導教師團隊,帶領學院9支實踐服務隊,分赴10個鄉村和社區一線開展社會調研和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教工黨支部書記劉玉連帶隊,與其他三名支部成員,聯合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的專家前往遵義湄潭縣落花屯社區、龍鳳村等開展“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調研工作,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為拓展同學們的學術視野,提升學生社會調查的實操能力,教師黨員、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系主任康紅梅、楊勝勇兩位老師帶領“新文科實驗班”(數字社會學班)全體同學前往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實習基地,開啟暑期研學活動,並啟動了“西江教學實踐工作坊”,為今后在西江更好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開啟了新模式。此外,黨委副書記高鴻綱帶隊的“石榴籽的擁抱”實踐團隊,通過入戶宣傳、集體宣講的形式在花溪思潛村、燕樓鎮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講活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各民族的交流,營造民族和諧友好氛圍﹔黨員教師胡彬彬率隊與體育與健康學院共同組隊前往威寧自治縣爐山鎮民樂村,開展為期一周的“送文化下鄉”活動。志願者們結合隊員專業特色,針對民樂村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精心策劃並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活動,受到了民樂村上下的一致好評。民樂村支部書記文鋒說:“大學生帶著知識文化下鄉的活動非常好,村民們很歡迎,孩子們也受益匪淺,有利於民樂村和諧鄉村、文明鄉風的構建。”通過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構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融合”的基層社會服務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凸顯示范作用,彰顯社會治理學科特色
社會學院教工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骨干示范引領作用,利用專業優勢,突出社會學院的“服務”宗旨,積極打造“傳幫帶”的團隊氛圍和凝心聚力的黨員教學科研團隊,在積極從事教學工作和科學研究外,積極投身貴州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事業中,回應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解決的難題,先后完成了“三區一體”關愛留守兒童的項目、積極試行 “三社聯動”“五社聯動”項目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構建“三感社區”進行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積極與黨政機關合作,打造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訓共同體,學院黨員老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省民政廳結成緊密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訓共同體、資源共享共同體、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的服務共同體,積極為貴州省基層民政部門、社會組織、社區培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提高基層社會服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近三年完成培訓820人次,提供咨詢服務達4項,為各級地方政府提供社會治理與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規劃方案10項以上。此外,社會工作教師團隊為觀山湖區委黨校開發社工培訓課程體系、為貴陽市民政局和黃河路街道辦事處開展基層治理工作,發揮高校服務社會和智庫職能﹔在黨員教師的帶領下,堅持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宣傳普及活動,以貴州省社科聯兩個人文社會科學示范基地:“民政地區社會治理創新研究基地”和“鄉村振興與社會建設研究基地”深入到貴州省基層社區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宣傳普遍活動。積極發揮研究基地在鄉村振興與社會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發揮基地推進鄉村振興與社會建設系列知識、政策在基層社會的知曉度和普及程度,以實際行動履行服務社會職。(圖文由民大社會學院提供)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