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雲南普洱:民族團結歌謠幸福回響

陳潔泉
2022年07月19日13:06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普洱民族團結園”展館內一隅。人民網 陳潔泉攝

“普洱民族團結園”展館內一隅。人民網 陳潔泉攝

“團結的寨子和諧的家庭,遠方的客人來到哈尼寨子,哈尼姑娘茶山走,背起背簍採茶忙……”人未至,聲已近,7月上旬,記者走進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寧洱鎮溫泉村,一曲哈尼歌謠入耳。

歌謠名為《普思賽阿譜》,意為“團結和諧的寨子”。歌中所唱,既是對遠方客人的歡迎,亦為見証:民族團結一家親。

回溯歷史,眼前這番燦爛幸福生活圖景背后,藏著一個艱苦奮斗的民族團結故事——1951年元旦,來自普洱區26個民族的48位頭人代表,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盟誓立碑,用漢文、傣文、拉祜文,寫下民族團結進步的錚錚誓言。

自此,民族團結進步的心聲穿過茶山林海,群山與之回響,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在普洱大地上結出累累碩果。

溫泉村村民們正在跳竹竿舞。人民網 陳潔泉攝

溫泉村村民們正在跳竹竿舞。人民網 陳潔泉攝

鏗鏘誓詞道出拳拳初心

盛夏七月,迎著一陣急雨,記者走進“普洱民族團結園”,隻見民族團結誓詞碑巍然矗立在六角碑亭內。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碑石為潔白的石灰石,高142厘米,寬66厘米,厚12厘米,有字18行,碑首第一行橫排陰楷“民族團結誓詞”六字。吹去浮灰,伴著雨聲,碑文尤顯肅穆:“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團結一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始建於1951年元旦,是普洱專區26種民族的代表和黨政軍領導剽牛盟誓、刻石為記建立而成。”跟隨講解員吳卓嶧的腳步,民族團結誓詞碑的故事在眼前徐徐展開。

溫泉村村民們正在制作紅蛋。人民網 陳潔泉攝

溫泉村村民們正在制作紅蛋。人民網 陳潔泉攝

1950年8月,黨中央決定從全國各地的兄弟民族中選派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一周年盛典。雲南普洱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區,當時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差異極大,加上封閉落后,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隔閡極深,各民族頭人都心存疑慮,紛紛拒絕。

“想方設法,再三說服,親自陪同,甚至將自己的兒子送去做人質……”當地黨員干部排除萬難,終於組成34名民族頭人及其代表為成員的觀禮團前往北京,也正是北京之行,增加了各民族代表的國家認同感,得以堅定各族代表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決心,決定盟誓立碑。

坎坷的立碑歷程和盛大庄重的儀式讓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再次直抵人心,彼時環繞在碑亭周圍的26個民族及其支系的圖騰顯得尤為巍峨。“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是絕無僅有的,是集革命性、歷史性、民族性於一體的千秋豐碑,是民族大團結的生動體現。”吳卓嶧向記者介紹,這座“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第一碑”已經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歷史見証。

溫泉村村民正在刺繡。人民網 陳潔泉攝

溫泉村村民正在刺繡。人民網 陳潔泉攝

70余年篳路藍縷,弘揚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始終如一。近年來,普洱市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全域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明顯成效,2018年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在做民族團結工作及講解工作的時間裡,從不了解到認同,到真正愛上這座碑,愛上這個歷史故事當中的人。”擔任講解員的吳卓嶧同時也是寧洱縣民族團結研究所所長,對民族團結工作感觸頗深,在她看來,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

一心一德共赴幸福生活

車在山間盤旋,路沿山勢蜿蜒。穿過碧綠的茶山和田野,記者一行驅車自寧洱縣城駛往溫泉村。

路好,8公裡,15分鐘到達。走進溫泉村文化廣場,一群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圍坐著,一邊忙刺繡,一邊哼唱民族歌謠。

“有事聚一起,沒事也聚一起。”溫泉村村民白家琴說,村子的氛圍和諧又歡樂,一到農閑時節,附近寨子的各族鄉親們就會聚在一起相互學習刺繡、做“紅蛋”、黃飯等技藝,茶余飯后都喜歡去村裡建的文化廣場休閑鍛煉,生活過得幸福美滿。

溫泉村的小朋友正在廣場玩耍。人民網 陳潔泉攝

溫泉村的小朋友正在廣場玩耍。人民網 陳潔泉攝

白家琴1985年嫁到溫泉村,“以前的溫泉村和現在真是沒法比!”回憶起過去的生活,她感觸頗多。

溫泉村位於普洱市寧洱縣寧洱鎮東南部,村內居住著哈尼族、彝族、白族、回族等多個民族。過去的溫泉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沒有地,沒有電,路也是毛路,當地村民過著貧苦日子。

“出路,是大家擰成一股繩一塊兒想,一塊兒干出來的。”溫泉村駐村書記李文彥說,多年來,溫泉村大力弘揚“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全村上下形成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民族進步格局,村民齊心協力出錢出力修路,改造生態茶園發展產業,共同整改村容村貌,興建休閑廣場……

民族團結,簡單四個字,卻成為溫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些年,溫泉村各族同胞擰成一股繩,將這個過去貧窮閉塞的村落,妝點出嶄新的面貌喜迎八方來客。

如今的溫泉村,環境優美,生態宜居,“以前羨慕城裡人住得干淨,現在是城裡人羨慕我們村裡人過得舒坦,居住環境寬敞、安靜,空氣好、生活也方便。”白家琴自豪地說。

吳卓嶧正在講解誓詞碑的故事。人民網 陳潔泉攝

吳卓嶧正在講解誓詞碑的故事。人民網 陳潔泉攝

2014年,溫泉村被縣委政府授予“民族團結示范村”和“生態有機示范村”稱號﹔產業有活力,村民有福氣,截至2019年底,全村有生態茶園5300余畝,戶均6畝以上,發展民俗客棧80余間,帶動整村400余戶少數民族農戶參與產業發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萬元以上……

除此之外,為把哈尼族傳統的民俗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2015年以來,村“兩委”以舉辦哈尼“紅蛋節”系列活動為契機,把其他兄弟民族同胞緊密團結在一起,同進步共發展,村裡成立的寧洱醉美溫泉鄉村旅游有限公司,16個村民小組都集體參股,拓寬了村集體經濟和群眾的增收渠道。

一場大雨過后,廣場吹來席席清風,溫泉村村民們自發地圍著跳起了舞,唱起了歌,最后甚至搬出竹竿跳起了竹竿舞,拉著客人一同跳了起來……村民用熱情為遠方來的客人進行了一個稍顯隆重的歡送儀式。

歌停舞歇,遠方的客人與熱情好客的溫泉村村民相對而立,揮手道別,在雨后陽光的照耀下,溫泉村遠處茶園青青,近處屋舍儼然,農民笑顏綻放,“團結和諧的寨子”恰如其實。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