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鄉有油茶 飄香進萬家
——玉屏侗族自治縣油茶產業發展紀實
“幾許痴情酬雅客,萬般詩意贊油茶。”油茶樹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它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及丘陵地帶,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純天然高級油料。位於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傾斜的過度地帶的玉屏侗族自治縣,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是適宜油茶生長的黃金地帶,這裡油茶歷史悠久,如今正在演繹著現代油茶產業發展新的傳奇。
油茶生產歷史悠久
玉屏,一個有著詩意名字的清新小城。它位於貴州省東部,有“黔東門戶”之稱,國土面積523平方公裡,總人口20萬,是全國5個以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在玉屏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種植油茶樹和食用茶油的歷史源遠流長,有500年的栽培歷史。
20世紀中期,玉屏種植面積一度達到25萬畝,享有“油茶之鄉”美譽﹔2001年,國家林業局授予玉屏侗族自治縣“中國油茶之鄉”稱號。此后,玉屏掀起種植油茶熱潮。2007年,玉屏侗族自治縣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2012年被省林業廳評為以油茶為主的“貴州省經濟林建設示范縣”﹔2014年“玉屏茶油”被國家質監總局批准列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8年,國家林草局油茶工程中心在玉屏設立“西南山地油茶資源創新利用中心”。2019年,玉屏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現代化油茶育苗基地。
前進路途一波三折
玉屏油茶產業發展旅途並非一帆風順。到20世紀末,由於全縣乃至全省對的油茶栽培生產科研工作一度中斷,良種選育技術沒有及時跟進,普遍缺乏良種推廣和更新造林等措施,全縣分布的油茶幾乎全部是上百年的老油茶林,樹體逐漸老化,油茶鮮果產量和茶油產量逐年下降,油茶生產逐漸不受人們重視,油茶產業差不多有二十年時間處於一個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
直到本世紀初,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高品質食用油的需求逐漸加大,身處油茶傳統產區的人們才重新意識到茶油的寶貴價值,才逐漸理解發展油茶產業的重要性。2000年至2009年,玉屏油茶處於緩慢恢復階段。
“十二五”期間,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把油茶發展作為山區群眾脫貧、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2012年貴州把油茶基地建設列為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和50項重點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后,在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玉屏迅速掀起發展油茶產業的熱潮,通過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市場銷售互為依托、相互拉動的發展方式,大力開展油茶產業,逐漸打開玉屏油茶發展新局面。
高質量發展譜寫油茶新篇章
為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玉屏縣委、縣政府按照產業發展帶動的思路,充分利用玉屏油茶這個“金字”招牌,堅持把油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四大主導產業之一來抓,成立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油茶工作專班,由分管副縣長任班長,抽調 20 名專業技術人員集中辦公,為產業發展提供機構和人員保障,出台《玉屏侗族自治縣油茶產業發展三年(2020——2022 年)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優惠配套政策,建立健全“12個一”“四個高度統一”工作機制,探索宅旁、村旁、土邊、土角發展油茶種植模式,全力推進油茶產業發展。
為高質量擴大全縣油茶面積,玉屏從組織形式、技術手段等方面強化機制創新,又好又快推進油茶造林。全縣油茶育苗以貴州黔玉油茶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開展油茶良種繁育工作,為油茶基地建設提供良種壯苗。新建玉屏侗族自治縣油茶精深加工廠、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深化院校合作,積極打造高質量的油茶科研團隊。
脫貧攻堅以來,玉屏出台扶貧產業“10113”發展模式,通過省市級扶貧產業基金、財政涉農資金、其它油茶發展資金投入油茶產業發展,與其他產業一起,通過利益聯結惠及千家萬戶,廣大群眾從油茶產業發展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截至2021年底,全縣油茶總面積達23.45萬畝,涉及全縣農業人口7.8萬人,覆蓋建檔立卡戶3425戶11268人,農民人均擁有油茶林面積3畝。
油茶樹為玉屏的“縣樹”、油茶花為玉屏的“縣花”﹔積極爭創茶花泉4A級景區,建設西南國際山茶花植物園,打造朱家場油茶小鎮等,茶油文化產業和茶林生態旅游齊頭並進。隨著新國發2號文件的出台,按照《玉屏侗族自治縣油茶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的規劃前景,玉屏油茶產業發展又一次迎來大好契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把握時代發展態勢,玉屏油茶產業一定會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建設的恢弘樂章。(文/趙林、歐秀燈 圖/姚磊、胡攀學)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