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擦亮制種大縣“金字招牌”

6月初,走進岑鞏縣思旸鎮磨寨村,百余名村民頭戴斗笠,冒雨搶抓雜交制種水稻父本、母本移栽,村民們相互配合,不一會兒,原本的空田就栽好了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到處一片碧綠。
“為了保証種子的品質,秧苗的間距,母本與父本之間必須間隔大於或者等於1.6米,秧苗間隔30厘米,確保授粉率,才能保証出種率。”將秧苗轉運到田裡后,磨寨村制種水稻種植大戶陳仁興忙著指導村民移栽。
這幾年,靠著種植制種水稻,陳仁興家年收入不斷提升,2021年,他種植的220畝制種雜交水稻喜獲豐收,收入10余萬元。
“我們的雜交制種水稻產量不高,但單價高,去年每斤的單價在8.5元至10.5元,公司回收,所以可以放心種。”陳仁興說,今年,縣裡還購買了農機社會化服務,插秧時節,為自己節省了3萬余元務工費。
位於黔東南州東北部的岑鞏縣,屬亞熱帶溫潤氣候,雨熱同季、光熱同步、積溫穩定。早在1976年就開始雜交水稻制種,被授予“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今年3月,岑鞏縣再次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近年來,岑鞏縣積極搶抓國家“打好種業翻身仗”“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等戰略機遇,將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列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群眾”的組織方式,大力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不斷鞏固提升“國字號”產業效益,擦亮制種大縣“金字招牌”。
2021年,岑鞏縣發展雜交水稻制種面積3.22萬畝,佔全省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的87.69%﹔生產種子700余萬公斤,產值1.4億元。
目前,全縣有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主體3家,落實雜交水稻制種面積3.55萬畝,生產品種81個,涉及10個鄉鎮、1個街道71個村,有制種大戶300余戶、制種農戶1.2萬戶。
隨著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的不斷擴大,從種植、管護、採收都需要大量人工,全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每年帶動群眾就業近35萬人次。
“務工費一天100元,最近每天都有至少50余名村民務工,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糧食安全,我們一定會把制種水稻種好。”談起以后的水稻制種規劃,陳仁興充滿了信心,“制種水稻的行情越來越好,明年我打算擴大點制種面積,爭取做大做強。”
山鄉沃野繪新景,鄉村振興正當時。“十四五”時期,岑鞏縣將以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為核心,深入挖掘產業優勢,結合地區資源,輻射帶動周邊天柱、錦屏、鎮遠、三穗、黎平、玉屏、江口等地區共同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到2025年實現共同發展雜交水稻制種面積15萬畝,形成新的地區經濟效益增長點,用特色產業賦能地區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吳傳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