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黔東南州視窗>>時政要聞

貴州岑鞏:“黨建+合作社”模式 挺起產業“鐵脊梁”

2022年05月17日17:39 |
小字號

岑鞏縣龍田鎮總院村總院坪組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農人們正在移栽雜交水稻父本。李昌焯攝
岑鞏縣龍田鎮總院村總院坪組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農人們正在移栽雜交水稻父本。李昌焯攝

初夏,貴州省岑鞏縣龍田鎮總院村總院坪組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條條梯田蓄水充盈,波光粼粼,如明鏡般在山野閃爍。30多名村民忙碌在田間地頭,秧田起秧、搬運秧苗、移栽父本,大家各司其職,忙而有序,共同織成了一幅“初夏搶農時、田間插秧忙”的夏耕夏種繁忙農耕圖。

基地的主人朱永輝是龍田鎮總院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合作社負責人,也是龍田鎮最早的雜交水稻制種產業人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近年來,利用村合作社流轉來的土地,朱永輝的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有了“田保姆”,加上制種公司的全流程服務保障,穩糧促增收一直無后顧之憂。

“去年種了300余畝,賺了10多萬塊錢。”朱永輝說,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土地是村合作社流轉的,產業發展中遇到什麼問題和困難,合作社自己去協調解決。同時,制種公司有技術員全程跟蹤指導,建有風險賠償機制,並以保底價訂單收購,收益有保障。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子關系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岑鞏縣作為貴州省唯一的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每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岑鞏縣龍田鎮是該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重要種植區,近年來,龍田鎮堅持把黨建融入鄉村振興大局,以黨建引領合作社為抓手,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建在合作社上,利用“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組織方式,由村合作社統一規劃流轉土地,將農村“一戶一塊田”分散的土地資源“化零為整”,通過充分發揮黨員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的“領頭羊”作用,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推動基層黨建與種業發展互促共進,切實護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希望火種”,挺起產業“鐵脊梁”,使黨支部、黨員與村合作社發展同頻共振,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土地提效益、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的多方共贏,

“今年,我們的220畝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共需付給村合作社管理費8800元,需要用工2000余個,共需支付工人工資20余萬元。” 朱永輝說,由於村裡有很多人外出務工,加上很多田地小塊分散,村裡很多田都閑置了。村合作社把土地集中流轉過來承包給我們大戶種植,我們除付給農戶土地租金外,每畝還要付給村合作社40元,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公益事業。

產業的發展,不僅優化了農村土地利用率,也讓“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58歲的總院村村民荷芝蘭,她家的土地租給村合作社后,她成為了租金按年領、工錢按天結的“雙薪”產業工人。

“在家裡沒事做,就來給他們栽秧,一天也掙得100元的現錢。”荷芝蘭熟練地插著秧苗,言語間帶著爽朗的笑聲。

目前,龍田鎮有村級合作社8個,今年,龍田鎮落實雜交水稻制種面積3262畝,涉及7個村26戶(20畝以上),龍田鎮以3個200畝以上壩區為雜交水稻制種種植核心區,有100畝以上種植大戶14戶,其中黨員種植大戶6戶,產業可帶動2萬余人次季節性務工。(圖/文 周燕、陳昆、李昌焯)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