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頭條

印江“五個三”工作法共建“四安家園”

2021年12月13日14:30 |
小字號

今年以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圍繞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創新“五個三”工作法,持續加大后續扶持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創新打造居安、業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園”,助推搬遷群眾適應新家園、融入新生活、實現新夢想,實現全縣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三項機制”強組織,夯實基層基礎

領導包保機制。全面落實分級包保責任,明確包保責任人要統籌做好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社會風險防控、安置點社區管理和搬遷群眾服務等工作。

部門聯動機制。緊扣“1+3+X”(黨的領導,以工會、團委、婦聯為主體,各部門和所有組織力量、社會力量、市場力量共同參與)工作體系,採取單獨建、聯合建和挂靠建等方式,實現了全縣8個安置點黨組織全覆蓋。在各安置點建立了共青團、工會和婦聯等群團組織,形成了以安置點黨組織為核心、群團組織為紐帶的部門聯動機制,統籌推進。

多方參與服務機制。依托萬名大學生志願服務基層項目,選優配強服務隊伍,全縣選派25名駐村干部、15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和20名就業協管員常駐安置點工作,建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職責,及時跟蹤工作任務推進情況,不斷總結經驗,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三個抓手”強治理,建“居安”家園

以陣地建設為抓手。合理規劃各安置點辦公場地,通過整合工會、團委、婦聯等群團工作站,設置人民調解委員會、公共法律服務聯系點、警務室、消防室和群眾接待室,為安置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基礎保障。

以網格化服務為抓手。嚴格落實“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網格化管理制度,以“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為載體,全縣8個安置點劃分為10個網格,選舉聯戶長321人。通過走訪、開展幫扶工作的同時,建立矛盾糾紛調處、特殊人群台賬。截至目前,調處矛盾糾紛231件。

以物防人防為抓手。不斷加大對人防、物防、技防的投入力度,增強安置點巡邏頻率,不斷提高安置點見警率,確保安置點和諧穩定。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建立警務室9個,群防群治組織9個,安裝視頻監控探頭535個。

“三類資源”強就業,建“業安”家園

借力幫扶資源。深化組團勞務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勞務協作工作站在勞務輸出中的橋梁作用,健全就業與社保、就醫、子女就讀等政策的銜接機制,增強印江籍在粵務工人員的就業穩定性。

統籌培訓資源。結合搬遷群眾實際就業需求,精心選擇培訓內容和遴選培訓機構,在各安置點開展挖掘機、手工編織、家政等技能培訓,強化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全力推進全員培訓。截至目前,完成培訓1404人次。

整合社會資源。深入開展“留雁行動”“送雁行動”,組織縣內外企業60余家,舉辦招聘會18場次,發布用工信息6期4.5萬余個崗位。累計認定23個就業扶貧車間,吸納勞動力就業1345人。此外,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和就業援助資金,促進搬遷群眾穩崗就業,全面消除“零就業”家庭。

“三個平台”強扶助,建“身安”家園

搭建醫療服務平台。在安置點建立衛生服務中心,並配備基本醫務人員,配齊了基本醫療用具及藥品,適時開展義診、青少年視力矯正、婦女“兩癌”免費篩查等公益活動,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生活實際困難。目前,開展義診28次、覆蓋1512人。

搭建教育服務平台。搬遷戶子女入學全部實行綠色通道就近入學。全縣安置點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3所,實現教育全覆蓋。嚴格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至2021年度對搬遷家庭學生資助3647人次,資助資金516萬元。

搭建救助服務平台。以“新市民·追夢橋”志願服務隊為載體,提供助老、助幼、助殘、助孤、助病、助獨、助特“七助”服務,落實兜底保障,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生活實際困難。今年來,開展入戶走訪、節日慰問等活動12次,落實低保602戶336.72萬元,實施臨時救助52戶32097元,實現幫扶救助全覆蓋。

“三大活動”強素質,建“心安”家園

感恩教育宣傳活動。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組織“五老”宣講團深入全縣各安置點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引導搬遷群眾知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增強搬遷群眾感恩意識。截至目前,在全縣各安置點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宣講50場次、覆蓋1.2萬人次。

優秀典型評選活動。開展先進典型評比表彰,以身邊人教育人、以身邊事感染人,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促進搬遷群眾行為習慣逐漸從農民向市民轉變。今年以來,開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30余次。

文明積分兌換活動。積極引導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在社區出資創辦“文明儲蓄所”,實行社區管理“積分化”,將積分作為選樹典型、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逐步實現搬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提升的良好態勢。今年以來,共兌現積分3.5萬余分。(王利容)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