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德江視窗>>多彩貴州德江夢

鄧幫強返鄉創業記

2021年11月15日08:56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德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覃冠中 馮勝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基地的業態有多豐富?我來給你數一數:種植方面,種有鐵皮石斛、三七、黃精等7種中藥材﹔產品深加工方面,黃精酒和鐵皮石斛酒即將開機生產。”11月12日,在德江縣荊角鄉幫強鐵皮石斛種植基地,負責人鄧幫強興奮地說。

鄧幫強表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政府出台的鼓勵政策。

“還記得當年我外出務工時,鄉親們的生活還比較艱苦。”如今家鄉的巨大變化,讓他堅信,回鄉發展是正確的選擇。

鄧幫強是荊角鄉茶山村人,出生於1971年,18歲中專畢業后,便在村裡當起了醫生。

2000年是鄧幫強從事村醫工作的第10個年頭,但由於收入微薄,他便帶著妻子遠赴浙江省打工。

在浙江省的5年裡,鄧幫強和妻子每天早出晚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口中了解到生態健康產業前景可觀,於是在留意產業發展狀況的同時,尋求學習門路。

2005年5月,獲悉廣東省廣州惠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不僅種植鐵皮石斛而且對其進行深加工后,鄧幫強便前往應聘,工作之余學習種植技術。“鐵皮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屬於生態健康產業,市場前景好。另外,家鄉生態環境好,很適宜鐵皮石斛生長,時機合適時,還可以返鄉創業。”回憶起當時應聘時的想法,鄧幫強說。

“剛開始時每個月隻有1500元工資,但錢少點無所謂,隻要能學到種植技術就行。”鄧幫強從打雜做起,省吃儉用,別人下班后休息,他就在基地琢磨技術。

經過學習和鑽研,他逐漸熟悉鐵皮石斛的生長習性以及一些加工技術,短短兩年時間,從一名雜工變為技術員,工資漲到每月7000元。

在得知家鄉基礎設施、營商環境越來越完善的消息后,2013年10月,鄧幫強決定回鄉發展。

2014年9月,鄧幫強拿出多年打工攢下的30萬元積蓄,在荊角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爭取到微企扶持資金5萬元,信用社幫助貸款7萬元,注冊成立德江縣荊角鄉幫強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發展種植30畝鐵皮石斛,並和廣州惠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銷售協議。第二年,基地就為他帶來了7萬元收入。

2017年,德江縣幫助鄧幫強爭取到130萬元精准扶貧項目資金,鼓勵他做大產業后,帶領村民致富。周邊群眾通過入股或者務工的方式,參與發展鐵皮石斛種植。

“我在基地務工,一天至少有80元收入。”當地村民楊鳳春高興地說,現在不用外出奔波,在家門口務工一年能收入2萬多元。

像楊鳳春一樣受益群眾還有很多。目前,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年提供崗位8000余人次,已為荊角鄉6個村112戶群眾帶來收入。

為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鄧幫強還在基地套種冬蓀、三七、黃精、苦參等中藥材。目前,基地已發展鐵皮石斛2000余畝,黃精、白芨、苦參等中藥材共700多畝,年產值350多萬元。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