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洞天福地·花海畢節>>社會傳真

納雍縣李子村:美好的一天從鳥叫聲開始

2021年11月08日15:2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除草。
除草。

近日,一個霧雨茫茫的天氣裡來到畢節市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這是筆者時隔五個月后第二次探訪這裡了。與第一次感受截然不同的是,在經歷了從“害羞五多”(狗多、癩火麻多、娃兒多、灰渣多、酒鬼多)到“幸福五多”(收入多、好房子多、人才多、車子多、游客多)變化的李子村村民,如今精神振奮,對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他們臉上時常挂著的笑容就能看得出來。

李子村,村委辦公室在苗寨前面,苗寨背靠大山,寨前突兀的兩個山頭像兩頭威武的獅子守護著山寨。這裡森林覆蓋率達70%,山上林木青青,蒼翠欲滴。森林包裹著的李子村,在早霧裡恰如仙境。每天清晨,喜鵲和畫眉鳥等各種鳥的鳴叫聲,吵醒了這個苗寨,幸福的一天就這樣開始。

早上八九點,周榮的李子村百貨店就開始營業了。見有人“光顧”,他便熱心地把各式各樣的飲料拿出來招呼“客人”,笑著讓大家坐下烤火、喝飲料,別為他省錢、不差錢。誰能想到,今天這位“闊氣”的“周老板”以前卻吃盡了生活的苦頭。

“說起以前的生活太不好意思很。”周榮回憶說,小時候,他們一家11口人,擠在一間不足20平米的房子裡,吃不飽穿不暖,糧食靠借、衣服靠補。結婚時,父母和他一起在房子的側面搭了一間不足6平米的土牆房,房頂用膜覆蓋著,外加送了他100多斤苞谷,新家就算成了。

可成家后的日子依然很艱難,迫切想要改變生活困境的周榮2000年剛過時選擇外出務工,在上海郊外一間家具廠上班,年薪僅3600元,省吃儉用了一年,過年時他揣著2500元的血汗錢回家了。

好在,周榮並沒有隻盯著錢看,勤奮好學的他通過多年的磨礪,如今,在房屋修建和內牆粉飾這一行,他已稱得上行家。單靠這門手藝,他一年就能輕鬆掙個五六萬,還能帶一個自己的小團隊,十多個隊員都是李子村的人。

“村民們都很勤快,只是苦於沒思路,有個人帶頭,他們也就有了目標和方向。”勤快,是周榮幸福生活的秘訣。他相信有黨的好政策,隻要肯干,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妻子陶俊芬說:“我們這個小鋪子,一個月有3000多塊錢的收入,周榮在公司上班,固定工資一個月也是3000塊錢,保底就有六七千了,還不算周榮在外面接活路賺的。”

說完,陶俊芬指著百貨店旁邊正在裝潢的大平房,驕傲地說那是他們家的房子,有200多平,村委會門口停著的那輛小汽車也是她家的,夫妻倆還分期付款買了一輛面包車,搞運輸工作。現在家裡要啥有啥,日子好過得很,等孩子長大再考個好大學,人生就圓滿啦。

陶俊芬口中的公司,是廣汽集團投入幫扶資金450萬,以對口幫扶的厙東關鄉5個村的名義注冊成立的貴州木梳苗寨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20年11月,主要業務是芳香植物、紅托竹蓀的種植、加工和銷售,以及農產品貿易。

其中,芳香產業項目是廣汽集團推動李子村產業振興的重點,該項目由廣州市天河區和廣汽集團共投入幫扶資金160萬元,聯合打造了李子村芳香產業種植基地。基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完成了芝櫻、薰衣草、迷迭香、高原雪菊等香草種植面積200畝。

“產業為村民帶來了三種收入。一是土地流轉,每畝每年有500元流轉費﹔二是就近務工,基地裡每人每天的工資是100元﹔三是產業分紅,花卉收益的20%將分給村民。”木梳苗寨公司總經理、芳香產業種植基地負責人陳買秀說,現在李子村的老百姓,活得太有底氣了!

這底氣源於老百姓鼓足的腰包。今年以來,木梳苗寨公司新增村民務工500 余人次,各類芳香產品銷售額預計達450萬元,帶動村民每年增收約2萬元,僅芳香產業基地提供就業崗位 50 余人次,累計支出村民務工費用 26 萬余元。

就拿陳買秀生活的新山坡組來說,全村20多戶人家有40多輛車,平均每家每戶有2輛車,還不算三輪車。光他自己就買了3輛車。

“以前逢趕場天,家裡的老人們想買點東西給孫孫都舍不得,現在娃兒們經常都穿新衣服,鞋子多來穿不完。”回憶起以前的苦日子,陳買秀用一個天、一個地來形容:走一兩公裡爛路挑水吃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土牆房、杈杈房隻在課本上才能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修到家門口的通組路、擰開水龍頭就能用的自來水、裝修好的大平房,李子舊貌徹底煥新顏了。

這底氣源於老百姓轉變了的開闊的思維。“隻要有人帶著我們干,我們就不怕。”李子村民轉變思想后,才發現致富的路有千萬條,而其中一條就是跟著陳買秀發家致富。

從小深諳養殖之道的陳買秀,十多歲就和牛打交道,2020年回鄉創業他首選的項目就是辦養牛場,一年的時間,他的養牛場從十多頭牛增加到三十多頭牛,不斷發展壯大。附近的村民們看到陳買秀賺得盆滿缽滿,提出想跟著他干,甚至還有些村民就算貸款也要跟著他學習養牛技術。

熱心的陳買秀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從選種到飼養到防疫,他將養牛知識對村民們傾囊相授,“一人富不算富,一村富才算數”。在陳買秀的帶動下,新山坡和牛鼻洞兩個組100多戶人,有50多戶人家養牛,一共養了150多頭牛,每頭牛純利潤在4000元左右。

這底氣源於老百姓富足的內心。“沒有共產黨哪有今天的李子村,哪有老百姓的好日子。”年近60歲的老苗醫周紹全說起共產黨的好,激動地拍手稱贊。

行醫幾十年,周紹全一直將“醫者仁心”作為人生的座右銘,經他免費救治的病人多得數不清。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尤為重視教育,家中5個子女,有4名大學生,二兒子和小兒子還子承父業,上了醫科大學。

“我一直對娃兒說的是,隻要你們肯讀,我就是拖錢拉賬都要供你們把書讀完。”苗醫館月均收入有六七千塊錢,幾個孩子同時上大學時,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累計要十多萬,每年一到交學費的日子,周紹全就開始東拼西湊到處借錢。“錢可以慢慢還,讀書可不能等。咱們大苗寨要想徹底擺脫貧困,孩子們就必須要學習知識”。

是的,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劍就是知識和教育,因為周紹全的堅持,李子村又多了幾名大學生。就是像他這種想法的人不少,李子村才有了不少的大學生。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今,在黨的好政策關懷下的李子村,日子越來越好了,村民們說起現在的生活,紛紛用“踏實、知足、滿意、感恩”等詞匯來形容。

“在李子生活的這兩年,是我人生最快樂和幸福的時光。” 剛嫁到李子村兩年的外地媳婦李雲,直言李子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丈夫和家人疼愛自己,粗活累活從不讓自己干﹔左鄰右舍善待自己,大小事務經常問候幫襯﹔村干部關心自己,聽說自己沒上班,還為自己在村公所找了一份公益工作,工資雖不高,卻樂得清閑,每天上下班騎電動車回家隻要15分鐘,既能上班又能照顧孩子。

黃昏時分,下一天的霧雨停了,被雨水洗過的李子村空氣更清新了、路面也更干淨了。

村裡的鄉間小路上,李雲哼著歌、騎著車熟練地穿梭著,一旁的芳香產業基地裡,剛採收完的雪菊正吸收甘露,等待再次綻放它美麗的花朵,樹林裡不知名的鳥兒發出悅耳的聲音,仿佛在吟唱這美好幸福的日子哩。(圖/文 陳思、劉靖林、鄭林華)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