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山地特色農業“名片”
——看水城區聚焦“學史力行”繪就高質量發展畫卷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水城區聚焦“學史力行”,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持續推動獼猴桃、刺梨、茶葉等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上半年,全區完成農業總產值36.5億元,一產增加值20.27億元﹔全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434元,進一步擦亮了山地特色農業名片,繪就“中國涼都·康養水城”高質量發展畫卷。
擦亮獼猴桃產業新名片
讓“毛果果”變成“富果果”
水城區本著“建強經營主體,加快農業提質增效”的理念,抓好萬畝長效農業特色產業頂層設計,圍繞打造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銷售為一體的鏈條化發展主線,在猴場、蟠龍、米籮、阿戛等鄉(鎮)大力發展紅心獼猴桃農業產業種植,全區獼猴桃種植面積11.2萬畝,2021年挂果面積6.5萬畝,預計產量2.5萬噸,預計將實現鮮果產值7億元以上﹔打造獼猴桃“噸產園”面積7000畝,覆蓋11個鄉鎮,涉及16家企業,3家合作社,以及集中連片的散戶。
自紅心獼猴桃在水城區猴場鄉猴場村“安家落戶”后,24600畝獼猴桃覆蓋6個村85個村民組,綿延數裡的獼猴桃果園成為山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豐收季節,已經成熟的獼猴桃密密匝匝地挂在藤蔓上,果肉厚、糖量多、品質優,廣受消費者熱捧,獼猴桃真正成為“生態果”和“致富果”,村民們因一顆“紅心”發生改變。
米籮鎮成立獼猴桃、楊梅、蔬菜等6個產業支部和2個專業合作社支部,按照1名黨員帶領10至15人致富的思路開展結對幫扶,共有105名黨員帶動2235戶群眾種植獼猴桃30000畝,同時發展蔬菜、楊梅、桃李等10余個精品產業﹔充分利用“三變”發源地優勢,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通過資源入股、技術入股、勞力入股,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3萬元,產業佔比達80%,真正把資源活起來、把錢袋鼓起來。
擦亮刺梨產業新名片
讓“刺果果”變“金果果”
野鐘鄉發射村村民鄧集文家種有7畝多地的刺梨,如今已有5畝多刺梨挂果,今年開採第一天就採摘了2000多斤,按公司收購價3元/斤,共收入6000余元。如今,刺梨種植收入已是水城區眾多家庭增收的“大頭”。
據了解,目前全區刺梨種植面積40.3萬畝,涉及25個鄉(鎮、街道)96個村(居),覆蓋農戶3.7萬戶16.2萬人,目前已挂果面積20萬畝。2021年,計劃建成畝產千斤的“千斤園”3.5萬畝﹔2024年,預計建成刺梨產業“千斤園”12萬畝。2021年,預計收購刺梨鮮果1.5萬噸,預計帶動農戶增收9000萬元。按目前刺梨鮮果70%綜合出汁率計算,意味著3斤收購價9元的刺梨鮮果,可榨出1升銷售價180元的刺梨原漿。按“由果變汁”身價增20倍計算,2021年預計實現銷售額1.5億元。
擦亮茶產業新名片
讓“綠葉子”變成“紅票子”
“喝著喝著,春天就來了”。“水城春”茶葉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香氣清新、口感潤滑,為廣大茶友所喜。
近年來,水城區聚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按照“平台公司+村集體+實施主體”的“三變”模式,引進民營企業投資、鼓勵引導農民參與,不斷壯大茶葉產業規模,分別在龍場鄉、順場鄉、新街鄉、楊梅鄉等11個鄉鎮、35個行政村標准化、規模化發展茶產業,並依托龍場白族風情小鎮,聚力打造茶、旅、白族文化一體的特色茶葉產業文化小鎮,形成以旅興農、以網帶農等茶葉產業發展新態勢,讓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為不斷推進茶葉產業轉型升級,水城區深挖“早、貢、古、好”潛力,做足茶文章,著力打造以“水城春”為引領的貴州“早春茶”區域品牌。2021年,全區茶葉產量預計突破120噸,其中春茶產量35噸,產值1.1億元,銷售額達到7500萬元。
如今,依托“水城春”的優良品質,“水城春”品牌影響力日漸增強,先后獲得了紅茶“茶王”等榮譽稱號。在2021年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發布的公告中,“水城春”符合“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要求,擬納入2021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鄧 運)
來源:六盤水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