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頭條

印江全域旅游之花絢麗綻放

2021年09月07日11:42 |
小字號

本報訊(梅亞軍 楊文姜) “我們開車從杭瑞高速印江收費站下車,從印江縣城出發,一路上欣賞到了千年紫薇王、護國寺、萬米睡佛、萬卷書等神奇的自然景觀,還去木黃參觀了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紀念館、紀念碑,選擇來這裡‘自駕游’很不錯。”游客張先生說。梵淨山西線景區以其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省內外的不少游客慕名前來。

梵淨山西線印江景區擁有萬米睡佛、千年紫薇王、護國寺、太子石、萬卷書等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的自然風光和旅游景觀。近年來,印江緊緊圍繞梵淨山這一核心旅游資源,充分發揮地處環梵淨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和銅仁市“一帶雙核”核心區的優勢,不斷加快梵淨山西線旅游開發。隨著梵淨山申遺成功,梵淨山西線山門外移至紫薇鎮,在梵淨山西線打造梵淨山次級服務中心,同時規劃紫薇小鎮、中華紫薇園、團龍景區、木黃紅色小鎮等項目,將梵淨山西線打造成為梵淨山西國際養生度假區。

“每天都是早上9點至下午5點開館,服務的團隊、游客以及學生都很多,我們的解說員每天要解說很多場,甚至中午都沒有休息。”木黃會師紀念館館長冉光輝坦言。

在全國上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印江紅色旅游也迎來新高潮,冉光輝介紹,今年以來,木黃會師紀念館內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該鎮安排了專人為游客提供解說等服務。

為更好地把紅色文化宣傳好、紅色資源利用好,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推出多種體驗性項目,展館由原來的一館變成了三館,展陳紅色文物增加了36件。

通過重走長征路,參觀木黃會師紀念館,讓游客在旅途中聆聽黨史,在行走中感受革命傳統文化,在休閑游玩的同時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我們家有兩人是中共黨員,今天一家人到這裡來參觀,一方面是感受紅色文化,另一方面就是踐行黨史學習教育。”游客王能智說。

印江以木黃這個節點為核心,著力打造紅色教育培訓和紅色文化體驗之旅。如今,印江以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成為當地旅游業的一張響亮名片。

近年來,印江圍繞“書法之鄉·養生印江”發展定位,堅持“立足梵淨山,跳出梵淨山”的工作思路,著力在規劃布局上統籌全域,在產品品質上轉型升級,在市場推廣上強勢拓展,在品牌創建上重點突破,在服務質量上奮力提升,全縣文化旅游產業呈現環境優化、增長強勁、高位運行的發展態勢。

位於印江縣城北郊的大聖墩映美湖旅游度假區,距縣城中心城區1公裡,交通十分便利,這裡成了印江周邊區縣市民周末打卡地,也是印江市民城郊休閑旅游好去處。

“我們大聖墩映美湖景區從縣城到景區門口隻需要5分鐘,進入景區,你能欣賞到連心湖、書法長廊、圓形觀景平台、鵲橋仙等一系列景點,然后進入索道下站房乘坐索道,你可以欣賞美麗的村庄!”大聖墩映美湖旅游度假區副總經理袁玉介紹,索道共30個車廂,全長約2.8公裡,乘坐索道約20分鐘到達大聖墩景區,還能體驗玻璃棧道、玻璃滑道、攀岩、懸崖秋千等系列項目。

大聖墩景區作為貴州省100個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試點項目之一,建設有大聖墩索道、映美湖景區、拓展營地、游客中心、玻璃棧道、玻璃滑道、懸崖秋千、健身步道等體驗型游覽項目。景區以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打造縣城區文化旅游聚集地和梵淨山西線旅游集散中心為建設目標,縱向以文化、體育為主,通過索道把博物館、書法廣場連接到大聖墩山頂上,促進山上山下協同發展,形成山上獨特的自然景點和山下文化風情旅游商業圈的有效融合﹔橫向以夜間經濟為主,通過北環線把邛江古鎮、農業公園、映美湖串成一個大景區,逐步形成旅游景區與市民休閑公園融為一體的發展格局,逐步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需求。

站在大聖墩俯瞰印江城,宛如緞帶的印江河繞城而過,書法文化廣場大氣靈秀,印江河城區段兩岸步道人來人往,邛江古鎮高高挂起的獨具民族特色的紅紙傘……一座山水相依、充滿綠色生機與文化魅力的山水園林城市盡收眼底。

目前,印江已成功打造團龍、鳳儀、亞盤林、石板寨、雲上居等具有影響力的特色鄉村旅游點90多個,利用紫薇溫泉、紫薇王、杜鵑花海等元素打造紫薇康養中心,豐富了旅游業態和人文內涵﹔修繕、提升木黃會師紀念碑、紀念館、紅二·六軍團會師政治部舊址革命遺址,新建博物館、圖書館、書法文化廣場,新建游泳館、體育館等。

如今,印江全域旅游之花綻放正艷,已形成組織保障健全有力、景點景區布局合理、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活動開展有聲有色、產業融合發展、文化挖掘獨具特色的全域旅游格局,吸引八方游客旅游休閑度假,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