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文教

將長笛藝術“調和”得活色生香

——記貴州大學長笛教授楊大志

2021年08月25日09:00 | 來源:貴陽日報
小字號

四十年間,作為長笛演奏家,楊大志先生屢屢獲獎﹔作為長笛教育家,培養的弟子接連在國內、國際長笛賽事上拿得首獎。四十年間,他組建貴州省長笛學會,成立貴州長笛樂團,擔任全國及國際長笛協會、賽事的負責人、評委,推動貴州長笛在台下開花、台上結果。

楊大志的長笛之旅,是由竹笛開始的。那是他讀環西小學時,一次登台表演詩朗誦,有老師覺得他氣息不錯,說他是個吹笛子的好苗子。楊大志聽到后,真的砍來一根竹子,晒干后自制了一根笛子,后來由於音准不夠,他還是花1毛6分錢購得一根竹笛,自己學著吹,吹著玩。

小學三年級時,他帶著笛子,去家在上海音樂學院旁的舅舅家過暑假。舅舅聽著他的笛聲,忽然說了一句,“我找人教你吹笛子。”找到的老師是隔壁鄰居,名叫陸春齡。陸先生笛聲如珠走盤,且能自度曲,人稱“中國魔笛”“中國笛王”。彼時陸先生在上海民族樂團擔任獨奏。以后每逢暑期,楊大志便奔赴上海學笛,由此走上了“與笛結緣”的數十年時光。

很多年以后,楊大志都記得這段學習的時光。1971年,楊大志帶著他的長笛進入黔東南州文工團。黔東南州文工團是當時全國保留的兩所民族特色的文工團體之一,人才濟濟。文工團演出多,一年內上山下鄉的演出有280場,演出地經常不通電,場壩上吊起一盞馬燈就開演。燈光很暗,連譜子也看不清,全靠平時的背譜和練習。楊先生說,他背譜的工夫,就是在這段時期給“逼”出來的。

1978年,四川音樂學院招收了兩名長笛學生,楊大志便是其中之一,師從著名長笛教育家張宏駿教授。在校期間,楊先生便獲得諸多獎項:1979年至1981年,連續三年榮獲“蓉城之秋”音樂會表演金獎﹔1979年至1982年,連續四年榮獲“苗嶺之聲”“花溪之夏”音樂節金獎﹔1981年獲全國交響樂比賽表演金獎、崔文玉長笛重奏作品一等獎、李傳佳長笛獨奏作品一等獎,1982年在上海全國長笛比賽上獲獎……1982年畢業后,他分配到貴州省藝校任教,縱觀全校乃至全省,教授長笛的隻有他一人。

談到自己的心願,楊大志的想法很純粹:推動貴州長笛由個體式的“獨奏”“協奏”,走向集體性的“合奏”,在長笛藝術領域發出屬於貴州的聲音。

“長笛不是機械發音,每位演奏者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腦、唇、手、喉、腹部、氣息等,像演員一樣塑造各種各樣的角色,發出自己最真實的聲音——最初是樂器在發聲,然后一步步地發展為氣息在發聲,情緒在發聲,思想在發聲……好的聲音,是跳出音樂看音樂,從思想裡出來的。”楊大志說。

楊先生將對長笛藝術“個性”的理解和把控,融入教學當中。他不使用長笛教材,也從不編寫長笛教程,“每個學習者的個性能力不同,環境條件不同,發育發展也都不一樣,隻能因材施教。”他像調校每一件樂器一樣,幫助每個人調教出屬於自己的學習體系。

楊大志培養的學生在國內、國際的長笛比賽中頻頻亮相並獲獎。不僅如此,他教過的學生,有的在國內外的樂團或專業院校任職、任教,形成了長笛藝術的“貴州群體”。

楊大志2002年組建的貴州省長笛學會,就是長笛藝術“貴州群體”的集體“合奏”。幾乎每個暑期,學會都會送老師和學生前往歐洲等地學習,“歐洲不僅是長笛藝術的源頭,也是高地。幾百年間沉澱了厚重的長笛文化。到藝術發源地和高地去,可以從技術、思想、文化等不同層面,感受藝術語匯、文化語境,領會精髓。音樂最終是由文化體系、思想深度支撐的。”楊先生說。

學會成立近20年來,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營造“高水准音樂語境”,實現“多方位國際接軌”,推動貴州成為長笛強省。並通過組織、參與賽事,展現貴州長笛群體的實力。在貴州長笛界,楊大志先生是一個好的“演奏家”“教育家”和“掌門人”。這其中共同的道理,大概和其做得一手好菜一樣講究“五味調和”,楊先生將貴州長笛藝術“調和”得活色生香。(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鄭文豐)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