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刺梨黃 豐收忙

立秋時節,位於烏江和北盤江分水嶺地帶的六盤水水城區,一顆顆成熟的刺梨在陽光照射下散發出迷人的金色,漫山遍野,飄著刺梨豐收的清香味道。
刺梨,昔日的山間野果,如今,給水城區25個鄉鎮街道96個村居帶來發展底氣和信心,山變綠了,錢包變鼓了,日子越過越甜了,汗水滋潤出沉甸甸的收獲,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人們臉上。
“今年的刺梨普遍結得好、產量高,全部賣完估計有4萬多塊錢。”水城區野鐘鄉野鐘村刺梨種植“土專家”劉思啟說,這幾年,村民都看到了刺梨經濟效益,得到了實實在在好處,都覺得這個產業好。
在水城區,像劉思啟這樣主動參與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種植刺梨增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
刺梨豐收。
刺梨——炎黃聖果,摸起來扎人、吃起來養人,種起來富人,既有生態價值,又有經濟價值。是最具有貴州標簽的物種,漫山遍野隨處可見,特別是土地貧瘠的地方,包括石旮旯中都能夠生長。
刺梨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好產業,近年來,水城區充分用好用活“三變”改革這條“金腰帶”,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將刺梨產業作為水城區一個主導產業來推動,通過試種、擴面、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刺梨產業,形成了“發展產業脫貧一批”的“水城樣板”。
“隨著研發的不斷深入,價值不斷地被發掘,刺梨正在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吸引著更多的目光。”水城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建設刺梨“千斤園”,全力推動刺梨產業高質量發展,如今,全區已布局種植刺梨40萬畝,形成了集科研、生產、營銷於一體的刺梨全產業鏈。
據悉,當前,水城區的40萬畝刺梨覆蓋了25個鄉鎮街道96個村居,惠及農戶3.7萬戶16.2萬人,為全區的森林覆蓋率貢獻了8.77個百分點。
小小刺梨內涵豐富有前途,十四五期間,水城區還將再接再厲,在補短板、提質量、增效益上下功夫,完成“千斤園”建設12萬畝。以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持續做強、做優、做好刺梨產業,做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圖/文 鄧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