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花花世界”闖市場

本報訊(記者 蘇樺 王淑宜 王 丹靈)湄潭有個月季苑,四季花開,雖藏於山中,卻風風火火闖入市場,在苗木銷售和觀光旅游上闖出了一片天。
“闖市場,要拿實力說話!”走進月季苑,遵義卉之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常務副董事長王進國快人快語。時值七月,種類豐富的月季花競相爭艷,雖已過盛花期,卻依舊盎然。
王進國口中的實力,是闖市場的能力。
月季苑位於永興鎮,佔地2500余畝,地處湄江河上游,位置優越。326國道、杭瑞高速在此交匯,往來四通八達。
王進國學農學出身,於上世紀90年代“下海”從事苗圃行業。他在市場的海浪中學會游泳:一邊,攻堅克難搞研發,拿下20余項專利技術,其中喀斯特地貌山區邊坡綠化治理獲得“國家優秀專利獎”﹔一邊,在市場裡摸爬滾打,積累下豐厚經驗。
2015年,王進國看准了綠色發展是一條可持續的、空間廣闊的路子,卉之豐注冊成立,落址湄潭縣永興鎮興橋村,注冊資本3200萬元。企業成立之初便定下戰略目標:走“苗旅融合”發展的路子,“生態”“綠色”是方向。這是一舊一新的兩個領域:園林花卉苗木研發、種植、銷售已有多年經驗,是老路﹔生態觀光旅游與服務,零經驗,是新路。
路子怎麼走?能不能走好?答案是:我們有底氣。
“湄潭縣農村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是中國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湄潭還有綠水青山。農業、旅游、綠色、生態等等這些關鍵詞,我們都能在湄潭找到實實在在的內容。把公司落在這裡,我們有底氣。”在王進國看來,能力,既要有過硬的技術創新力,也要有敏銳的市場判斷力。
然而,“新”意味著機遇,也預示著挑戰。實力,是闖市場的定力。
苗木生長有周期,觀光旅游無法立竿見影。“以舊養新”“以短養長”,通過苗木銷售、工程綠化等項目,反哺基地。經過幾年發展,苗木基地“觀光”基礎逐漸成形。
咬定青山不放鬆。企業大膽探索“苗旅一體化”的路子,以月季主題文化為核心,打造與山水、公園、村庄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月季苑。企業2500余畝的自有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土地流轉自永興鎮永興橋、桐梓園、馬義、梁家壩、界溪等5個村,覆蓋貧困農戶301戶,911人。
2018年12月,月季苑景區正式獲批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並於2019年“五一”節對外開放。
實力,是闖市場的遠見力。
由於企業按照苗圃公園化發展的思路,預先已經考慮苗旅區不是一個割裂的區域,應是四季皆有看點的風景地,要站在省內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的高度去思考苗旅結合之路,去布局。
如今,月季苑不僅僅是月季。每年早春,成片的紫葉李開出滿樹的粉花,幾百畝的櫻花怒放,滿樹燦爛,如雲似霞﹔4月間千畝的各種歐洲月季開始吐露芬芳,紅葉石楠抽出如火的嫩芽,幾百畝的金葉水杉冒出綠黃的嫩芽﹔7月當月季花依舊花開如海時,百畝紅火箭紫薇開始了100天的花期,滿地紅艷,風過如火焰般搖曳﹔8月更有百畝的荷花熱情綻放,荷塘曉月自有情調﹔入秋當霜降時,500余畝的北美紅楓樹葉全體變紅,整個山谷絢麗的紅葉讓人流連忘返﹔冬來,紅梅傲霜雪……
每年自春天以來,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接踵而至,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苗圃中流連、拍照。2019年5月,月季苑對外開放試運營,並成功舉辦首屆“湄潭·永興月季文化旅游節”,接待省內外游客30余萬人次。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仍接待省內外游客10萬人次。現在,景區建設已5年有余,累計投資達7600萬元。
旅游產業發展起來,當地農民得到實惠。月季苑吸納當地農戶穩定打工就業。目前,聘用15人為公司的員工及管護員,臨聘18人為景區保潔、保安等,133人為季節性用工。2020年支付用工報酬204余萬元,人均收入15000余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