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頭條

打好“經濟牌” 算好“收入賬”

印江發展壯大中藥村產業

2021年07月28日09:05 |
小字號

本報訊(王東) “邛地無閑草,遍地是靈藥”。近年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中藥產業的重大機遇,立足縣域土地資源充裕、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由最初的零星、少量種植發展到10萬畝以上。

盛夏,漫步在羅場鄉坪窩村中藥材基地,盡收眼底的是一片郁郁蔥蔥,扑鼻而來的是一股藥材的“清香”。基地裡,村民們忙著割草、施肥,一幅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圖景展現眼前。

該基地位於羅場鄉坪窩村與朗溪鎮白沙村的交界處,海拔1180米,氣候宜人,得天獨厚的環境十分有利於中藥材生長。2013年,該村村民陳進流轉3000多畝撂荒地,結合市場需求,採用套種、仿野生的種植方式陸續發展了黃精、纈草、桔梗、續斷、博落回等精品中藥材,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基地現在主要種植的是黃精、續斷、博落回等藥材,有3000畝左右,都和公司簽訂了協議。”69歲的彭貴是羅場鄉兩河村村民,自基地開建以來,他就來這裡務工,如今,他還負責起了基地管理工作,每年收入3萬余元。

據悉,該基地與北京同仁堂、雲南白藥、貴州苗藥等省內外多家企業簽訂了長期購銷協議,產品供不應求。自基地建成以來,已產銷藥材300多噸,創造了經濟價值1000余萬元。

近年來,羅場鄉把坪窩村中藥材基地打造成一個高效豐產的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並通過該基地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周邊12個村寨種植中藥材,實現單產經濟效益最高化,幫助農民持續增收。

據羅場鄉黨委副書記田強介紹,近年來,該鄉圍繞全縣“2+N”產業布局,按照山上茶果藥煙、山中林竹種養、山下生態水產的發展思路,發展黃精、博落回等名貴中藥材,全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目前,全鄉發展中藥材3500畝,產業覆蓋坪窩、兩河等周邊村寨。

按照“項目+企業+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印江以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為依托,採取規模發展和精細化管理的方式,利用現有豐富的仿野生中藥材資源,積極鼓勵和支持群眾發展中藥材。

“我們村現在有黃精2700多畝,全村有280多戶參與種植黃精,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栽得有1到3畝。”楊柳鎮白虎咀村黨支部書記付洪印介紹,該村採取支部領辦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示范帶動模式發展種植中藥材,全村群眾參與率90%以上。

在該村挂榜山2700畝的黃精中藥材基地裡,59歲的鄧國仙正在鋤草。這些年來,一向勤勤懇懇的她不僅積極地參與合作社管理,還從中“淘”經驗,把技術帶進自家的土地裡。

“以前這山上到處都是野生黃精,閑時就來挖了拿去賣,村裡發展黃精后,我也栽了4畝。”鄧國仙把自家的藥材管理好后,便到基地務工,學習中藥材種植技術。

2019年,印江被省農業農村廳列為中藥材產業重點縣,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重點支持發展黃精、金銀花、青蒿等特色優勢品種,實現了中藥材生產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目前,印江中藥材種植覆蓋全縣12個鄉鎮82個行政村,全縣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保有量面積10萬畝以上,形成了以貴州和自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印江民康藥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以刀壩華興專業合作社、印江蓋頭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為骨干的中藥材種植、加工和銷售的各類經營主體20余家。

據了解,下一步,該縣將進一步加強中藥材加工體系建設、市場體系建設,強化政策支持,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文章,打好中藥材“經濟牌”,算好中藥材“收入賬”,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的中藥材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以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