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民兵當年開鑿“絕壁天渠”作先鋒,如今建功鄉村振興戰場——
引來清泉水 開啟幸福門

“生機生機山連山,眼望河水喊口干,家中沒有三碗水,既愁吃來又愁穿”曾經是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的真實寫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深谷下,赤水河蜿蜒流過,而世居山坡的百姓隻能望水興嘆。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20多年間,以民兵為先鋒,生機人民在懸崖絕壁、高山深谷間先后開鑿了40多條水渠,修建了10多座山塘水庫,不僅解決了飲水難題,讓家家吃上白米飯,更為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決勝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其中“十大天渠”“八大水庫”至今仍是生機人民的水資源命脈。
絕壁鑿“天渠” 民兵是戰斗隊
“如果不是徐榮,沒有哪個有這個沖勁把溝打出來!”今年89歲的左遺朝老人說“衛星大溝”鑿建成功得益於帶頭人徐榮那股軍人不服輸的“沖勁”。
軍人為戰而生。徐榮參加過游擊隊、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榮立過二等功和三等功,1954年轉業到畢節縣(現七星關區)農田水利局。1955年,縣農田水利局的兩批水利技術人員來鐮刀灣村勘察,但都說崖壁太陡“修不成”,1956年10月徐榮組織12個村民進山勘察一個多月,回來告訴大家:“修得成!”
“志願軍在上甘嶺能修出那麼多坑道,今天頭頂上沒有飛機大炮轟炸,難道我們還修不成一條溝?”大家摩拳擦掌:“沒有錢,每家喂個豬也要修!”“一年修不了修兩年,兩年修不了修三年!”……
現年84歲的老民兵黃元剛修渠時負責锨鏨子:“1956年臘月二十動工,1958年正月初一通水”,“衛星渠”因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而得名。1958年12月25日,畢節“衛星渠”榮獲全國“最高水利建設成果獎”,其所在地大渡公社獲得國務院“興修水利先進單位”稱號。
以鐮刀灣村“衛星渠”為發端,各村民兵紛紛組建專業隊、長修隊、突擊隊等,用懸崖吊人、鏨鑿錘敲、自制土炸藥等原始作業,向“野獸不能行、飛鳥無處站”的懸崖絕壁宣戰。畢節民兵的行動,在全省掀起“全國農業學大寨、全省水利學生機”的農田水利建設熱潮:高流村的許天珍等人決心打通高流大溝,4個黨員還成立了修渠黨小組。84歲的劉顯英老人還記得,“穆桂英排”的十六名女民兵“以洞為家”,在岩洞裡搭五層竹子木板床一住就是四年,她們把春節山崖上的隆隆炮聲當著過年的鞭炮﹔鎮江村民兵在修“躍進渠”通過的獅子岩、斜廠岩等6個懸岩上高唱:“冰天雪地不叫苦,狂風暴雨不低頭,任務不完不下馬,水不到田不罷休”。“每天都不曉得是死是活,但大家一點都不怕,一心隻想早點把溝打通。”劉顯榮老人回憶說。
“大溝修通第一年每人分得3斤谷子過年,第二年每人分到300斤。還改造出一塊大田。”鎮江村方家井組的楊學會說。
生機鎮黨委書記兼民兵營教導員吳世淵說,從50年代開始,正是因為民兵這支戰斗隊一茬接著一茬干、一錘接著一錘鑿,為群眾引來了命脈之水,全鎮陸續整治改良土地共6.85萬畝,讓全鎮83%的群眾受益。
脫貧攻堅 民兵是先鋒隊
脫貧攻堅戰打響,七星關人武部根據省軍區《關於在退伍軍人中培塑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推動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實施方案》和“一部一村一校一品”的幫扶措施,將眼光瞄向60年前為群眾在懸崖絕壁、高山深谷間鑿山引水的退役軍人和民兵隊伍,按照“政治品格領先、納入地方黨建、全程精准培育、突出脫貧攻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採取軍地聯育的方式,選拔培塑農村基層黨建領頭人、脫貧攻堅引路人、和諧穩定維護人、人民群眾貼心人、退役軍人榜樣人、農村產業革命的帶頭人、經濟發展的內行人。
在《生機鎮產業結構規劃圖》上,“十大天渠”主渠和支渠宛如一根根血管,與“八大水庫”一起為120平方公裡的生機人民輸送營養、潤澤希望。
充足的水源為生機鎮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保障。鎮黨委和人武部的官兵幫助全鎮發展柑橘、刺梨、三紅蜜柚、李子經果林等近5萬畝,以及蔬菜、烤煙、林下中藥材等“短平快”產業基地1.6萬畝,還有軟籽石榴、高山金菊、水晶藍莓、翠牙韭菜……,現在的生機鎮村村辦合作社、處處發展產業,“水果之鄉”品牌越來越響,群眾錢袋子越來越鼓。
鎮江村1987年開始種柑橘和夏橙,成為省、地、縣命名的“致富村寨”﹔許家河村民組的胡思倫家通過種柑橘、桃李年收入5萬元﹔ 慶坪村發展蜂糖李、鳳凰李等水果近4000畝,昔日荒坡披上了綠裝。村主任劉洪杰說,無論何時何地,民兵處處當先鋒,勇沖一線。按照“盡銳出戰、務求精准”要求,七星關區人武部黨委堅持“大黨建”引領,把“精兵強將”派到攻堅一線,採取選派“特種兵”強班子、充實“先鋒營”強幫扶、壯大“專家團”強服務、培訓“攻堅隊”提能力等有效戰法,全面淬煉攻堅隊伍。
“畢節民兵開鑿‘絕壁天渠’后,繼續賡續‘紅色基因’,在脫貧攻堅戰場再立新功。”七星關區人武部政委陳估猛說,2012年以來,無論是脫貧攻堅一線,還是自然災害現場,民兵始終沖鋒在前,參加各項急難險重任務5萬余人次,群眾時時聽見“兵”的聲音、處處看見“兵”的身影。特別是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每天1000多民兵、累計20萬人次堅守抗疫一線,民兵幫扶分隊採取“一營包一村、一連幫一組、一排扶一戶”方式助農春耕備耕。
“進入新時代,變換的是戰場,不變的是人民軍隊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軍魂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畢節民兵永遠是新戰場上的主力軍、突擊隊和排頭兵。”畢節軍分區張東湖司令員說。
鄉村振興再出發 民兵是舉旗隊
田間地頭汩汩流淌的溝渠水和進入千家萬戶的清潔自來水,為生機人步入鄉村振興提供了水安全保障。
“現在群眾種植經果林的積極性非常高,都巴不得有地多種幾棵。”生機鎮武裝部長詹會勇說,該鎮今年又解決600余萬元資金購買果苗幫助群眾發展經果林,使該鎮經果林種植達6.5萬余畝,並還在持續增加。“到2025年,群眾的水果收入每年就可突破4億元。”生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衛華說,生機鎮目前已培育產業大戶數百家,全鎮人均年收入達到9500元,成為同等條件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先者。
哪裡有戰場,哪裡就有迷彩綠,生機鎮民兵依然是鄉村振興戰場上可依賴的子弟兵。畢節軍分區針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所面臨的困難實際,緊緊圍繞優化“齊心協力加快推動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發展”這條主線,運用探索推進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創新“黨建+積分”模式,創新“黨組織帶強、合作社帶富+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兩帶三治”治理模式,發揮“軍地三級黨組織”作用,抓好“黔貨出山進軍營”等多重戰陣,確保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重點幫扶縣不掉隊。通過“四個強化”創新推進“兵支書”所在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民兵帶領群眾一起闖、一起干,促進強村富民“雙贏”。同時,探索創新“黨建+積分”模式,把民兵干部、民兵黨員、預征對象、退役軍人等納入積分管理,圍繞激發動力“治懶”、改善環境“治臟”、移風易俗“治陋”,借鑒“紅九條”“黑名單”等做法,弘揚公序良俗,有效激發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和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2019年,大寨村田壩村民組的李長勇在人武部官兵的幫助下,在鐮刀灣村聯合組以每畝500斤苞谷的價格,流轉40多戶土地500畝建葡萄基地,在該村農旅一體規劃下,明年后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聯合社區創億特色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茵紅李,“明年進入豐產期,畝產值不低於1萬元。”負責人胡文開信心滿滿﹔謝家村利用2000畝山坡種植刺梨,成為生機鎮有名的“刺梨村”,“如今大伙兒都吃上‘生態飯’,腰包越來越鼓了。”村黨支部書記劉恩江說。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市民兵在聚焦練兵備戰這一主責主業的同時,將繼續在社會經濟發展一線舉旗沖鋒,用實際行動開創‘黨管武裝’助力鄉村振興新局面。”畢節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聶學政說。
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干。畢節軍地在市委堅強領導下,聚焦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目標,以“四個留下”為抓手,全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前列、作示范。“畢節‘絕壁天渠’精神是烏蒙大地戰天斗地、砥礪前行的一座豐碑,已成為不斷提振干部群眾和駐畢部隊官兵干事創業精氣神、奮力開創畢節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新未來的力量源泉!”畢節市委副書記、七星關區委書記兼人武部第一書記吳東來說。(羅華炳、何宣平、李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