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梵淨山腳下 青山綠水長

夏日,印江自治縣羅場鄉嶺峰村郁郁蔥蔥、綠意盎然。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大山深處的嶺峰村人,隻得靠砍伐森林燒炭為生。如今,護林成為他們最重要的責任。
嶺峰村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溝壑縱橫、林多地少、土地貧瘠,人均耕地僅一畝出頭,僅靠耕田墾土,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守著一片綠水青山,卻過著貧窮的苦日子。為了謀生,當地人不得不對森林“下手”,以木為材,開窯燒炭。
就這樣,鄉親們開始選窯址,運木材,木頭一根接一根地被丟進窯基裡。經過燒制,一顆顆烏黑的干炭“出爐”,等到趕集時,村民再肩挑背馱,翻山越嶺,運到數公裡外的集鎮售賣。
上世紀80年代,村民把村裡的山林承包下來,按照“四六”比例分成,燒炭者佔大頭,大家干得比以往更賣力,嶺峰村人實現了靠山“吃山”的日子。然而,森林卻猶如“失血”,加速減少。
“一窯炭需燒一個星期,能燒出1000斤左右炭,但需要3000斤木材,”在村民代方會的印象中,1000斤炭差不多要砍光四分地的山林,而一斤碳隻能賣幾毛錢。燒炭雖能糊口,但代價太大,錢也沒掙到多少。
漸漸地,原本茂密的森林因砍伐變成光禿禿的山頭,刺痛嶺峰村人的心。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現象,導致山洪時常爆發。村民這才意識到大自然的懲罰。
2003年1月20日,《退耕還林條例》正式施行。嶺峰村許多荒地陸續被納入退耕還林范圍,開始植樹造林,由國家向退耕農戶提供種苗和造林補助費。
自此,炭窯全部依法關閉,開始封山育林,光禿禿的山林迎來轉機。
2018年7月,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申遺”成功。2019年1月,《銅仁市梵淨山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地處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保護區的嶺峰村,護綠責任更加重大。村黨支部書記廖家鵬時常拉著村民學習條例內容,動員鄉親保護好家鄉的綠水青山,建設美麗家園。同時,該村還成立護林隊,代方會是成員之一,作為一名黨員,他主動擔當起綠林的“守護者”,希望為嶺峰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色寶庫”。
“山中歲月長,林深不知處。”為了村子實現可持續發展,2017年,嶺峰村把退耕還林與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相結合,發展了300畝板栗、60畝黃桃、90畝銀杏樹等產業,徹底摘掉產業空殼村的“帽子”。村民不僅可以在家務農,還可以到基地務工,勞動力得到徹底釋放,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僅2019年,嶺峰村退耕還林500余畝,政策補貼15萬余元﹔公益林17300余畝,補貼18萬余元。通過“養山”實現“靠山”,村寨面貌也發生顯著變化。荒山披上綠裝,山泉直奔谷底。
嶺峰村的轉變,是印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當前,印江林地總面積為124776公頃,森林總面積12524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4.79%,林木綠化率64.83%……一串串喜人的數字,書寫著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護綠植綠發展新篇章。(蔡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