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福利村:產業振興福利來

走進荔波縣玉屏街道福利村,綠的四季豆、小南瓜、包菜,黃的枇杷、黃瓜、沙糖桔,紫的茄子、楊梅,紅的草莓、辣椒、西紅柿,空氣中彌漫著果蔬的芬芳,仿佛置身瓜果的海洋,一場盛大的豐收即將開始。
“產業選對頭,小康有盼頭,近年來,福利村立足村情,充分依托交通、水源、市場三大優勢結合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積極謀劃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動員福利群眾參與農業產業生產,以產業帶動就業,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全面加快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福利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楊長友如是說。
福利村。
強化產業支撐 走出脫貧“新路子”
近年來,福利村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群眾穩定增收脫貧的根本途徑,全力推行“黨支部+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產業發展模式,通過黨支部規范提升、企業帶動、種植大戶帶頭等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創新助力產業發展,帶動群眾積極參與發展產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近年來,我們村堅持加強村級產業謀劃,結合福利村實際,進一步加大土地流轉,調整種植結構。根據農戶需求,積極對接技術部門向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鼓勵村民積極種植蔬菜、鮮食玉米等,全力助推發展福利壩區產業、農戶庭院果蔬種植等。通過我們村支‘兩委’和駐村干部的努力下,解決了農業生產機耕道建設和抽水灌溉等設施問題,全村實施每年兩季蔬菜和一季水稻輪作模式,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效益,促進農戶增收致富。”福利村村委會主任玉運良介紹。
據了解,福利壩區建設實施機耕道1.6公裡,灌排溝渠0.8公裡,實現有效灌溉面積326畝,壩區內土地流轉總面積70畝,涉及農戶25戶。其中,草莓園土地流轉帶動村民增收78000元/年,帶動村民連續半年就業9人,實現每人增收2000元/年。黃金百香果80畝,其中拉魚路邊壩區50畝,更現30畝,畝產3000斤(大苗種植)、1200斤(小苗種植),平均每斤10元,帶動農戶10人就業。
“待今年早熟蔬菜銷售完畢后,我們將繼續搶抓時節輪作種植水稻,雖然是辛苦了點,但是我們的土地也沒閑著呀。”福利村八組群眾玉明鋒笑呵呵地說。
深化產業布局 建好壩區“菜籃子”
福利村緊緊圍繞縣委“1+5+N”產業布局,通過流轉土地,種植大戶帶頭,群眾參與種植等方式,打造形成精品水果、“早熟蔬菜+優質水稻+稻花魚”等主導產業,通過採取每年兩季蔬菜和一季水稻輪作模式,提高壩區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戶增收致富。
據統計,目前,壩區種植早熟蔬菜229畝,精品水果共303畝,其中砂糖桔150畝、大棚草莓52畝,黃金百香果80畝、提子21畝。當下,壩區草莓園草莓採摘已進入尾聲,壩區內早熟蔬菜長勢良好,辣椒、黃瓜、鮮食玉米、茄子等進入採摘期,已全面上市,銷往學校、企業、農貿市場等,每年都供不應求。
“壩區主要種植蔬菜和精品水果。蔬菜類有四季豆、小南瓜、西紅柿、辣椒、鮮食玉米、茄子等,水果類有沙糖桔、蜜柚、草莓、枇杷等。壩區種植的早熟蔬菜是荔波縣第一季度最早供應蔬菜的壩區,一年可以種3季,第一季種植西紅柿、辣椒、茄子、玉米,第二季種植水稻,第三季可以種植白菜、青菜。”福利村黨支部書記覃六一介紹。
砂糖橘豐收。
激活庭院經濟 鼓起農戶“錢袋子”
“我們原來院子裡就種自家吃的蔬菜,近幾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們村開始種植砂糖橘、小規模性蔬菜,現在砂糖橘可以收20-30公斤,我們農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福利村群眾羅長白說。
通過“黨支部+種植大戶+弱勞力”的模式發展庭院經濟,幫助農戶加大對庭院的利用,不僅讓村庄綠起來,更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了。
“庭院經濟種植面積雖然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農戶帶來經濟效益,還美化了居住環境,可謂一舉兩得。”福利村村委會副主任玉利令說。
院院有特色,處處現新奇,這樣的景象不只是福利村的特色,在福利村八組玉明歡戶的院子裡,另有一番景象:亮黃色的柵欄讓人眼前一亮,圍成規規整整的“小菜園”,種滿了各種蔬菜、辣椒和柚子樹,柚子樹下養殖雞,旁邊還建有豬圈養殖豬仔,養殖和種植應種盡種,“綠色產品”應有盡有。據了解,玉明歡戶通過發展庭院經濟,現在一年收入比以前多賺了10000余元。
在福利村村支“兩委”的指導下,福利村群眾紛紛將自家閑置小院盤活起來,開啟了庭院增收的新模式,真正實現讓小庭院成為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錢袋子”。
據悉,福利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生機勃勃,每家庭院都種植蔬菜、果蔬,院子大的還可以養雞養豬,方寸之地,將美麗鄉村的精氣神展現得淋漓盡致。(文/圖 王永杰、韋重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