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石阡:“非遗”进校园 “点亮”大课间

花桥小学大课间木偶戏。黎祖艳摄
近年来,石阡县将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中,通过非遗进校园丰富学生大课间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非遗的继承和发展培育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近日,在石阡县花桥小学的绿茵场,随着音乐,学生们控制着木偶点头、弯腰、转身,欢快地跳起了非遗版课间操。
花桥小学大课间木偶戏。黎祖艳摄
石阡县花桥小学学生彭海涛是学校木偶戏班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校的体育大课间六个项目,在大课间我和我的同学们得到了锻炼,并了解到了本土的非遗文化是那么的有趣,我和我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这种体育大课间的形式”。
花桥小学的非遗版课间操融入了木偶戏、舞彩旗、武术操,以及强国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通过把木偶戏的动作与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动作相结合,编排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课间,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和学习本土优秀文化的窗口。
花桥小学大课间舞彩旗。黎祖艳摄
石阡县花桥小学教师周宸旭介绍说:“我们把花桥非遗融入到大课间,寓教于乐,更容易被学生学习和接受,无形中也拓宽了我们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这些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也让我们独有的花桥木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
同样,在龙井乡民族小学,乡歌《梦里云台山》、非遗石阡嘣嘣鼓等结合仡佬族、侗族的民族舞蹈所编排的非遗大课间深受学生喜爱。
石阡县龙井民族小学大课间嘣嘣鼓。黎祖艳摄
石阡县龙井民族小学学生唐婧给记者介绍道:“我们学校的大课间一共有四个篇章,分别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手语操、七彩阳光健身操、梦里云台山民族舞蹈,还有一个嘣嘣鼓,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就是嘣嘣鼓了,因为它非常地有趣,竟然能用一根棕树敲出一段优美的旋律,这也让我对它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让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它”。
近年来,该校结合区域特色,以开展“阳光大课间”为平台,将非遗融入学校素质教育实践中,配齐民族服装及道具等,安排专业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常态化开展练习,促进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校园,助力“双减”落地见效,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加深了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成了学校民族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石阡县龙井民族小学大课间手语操。黎祖艳摄
石阡县龙井民族小学副校长王小林说:“我们是一所民族学校,将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融入到大课间,也是对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将体育、德育、美育融入大课间,也是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国情怀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石阡县民族中学、花桥小学、花桥中学、龙硐小学等学校将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到大课间,部分学校还开设了非遗进校园传承课程,以提高青少年对石阡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青少年对石阡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热爱。(黎祖艳、 杨文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