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贞丰古城获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基本情况报告

2024年01月27日08:43 |
小字号

基本情况

贞丰古城原称“珉谷”,是传统布依语“绵谷”的音译,原是布依族先民的古集镇,占地302亩,起始于汉代之前,初址位于珉球(珉谷)大寨,后扩至珉球东麓及凤山西麓之间的田坝(现址),持续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若干朝代,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贞丰古城历史遗迹甚多,保存完好。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文昌宫、马二元帅府),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点)4处(明清一条街、文庙、两湖会馆、阁楼),有建于清朝至民国年间的民宅、公房十多处(谭家大院、饶家大院、朱家大院、两广会馆等)。古城规划面积302.85亩、已建成面积151.45亩,原住居民450户1600多人。景区于2017年开始建设,2018年投入运营。

创建成效

2006年7月获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称号、2017年12月获批为国家AAA级景区、2021年8月获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021年9月获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年6月2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将黔西南州贞丰古城作为第一批省级“流光溢彩夜贵州”示范创建项目。2024年1月25日,荣获“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截至2023年12月,贞丰古城累计接待贵阳、广东、四川等省内外游客29.6万人次,开展文化活动78场次,2023年景区内营业年收入共计86.5万元,景区营业外年收入约计937.5万元。

特色亮点

修复建筑,盘活资源。贞丰古城原称“珉谷”,是布依族先民的古集镇,持续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底蕴深厚,现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历史建筑群。贞丰县充分利用古城独特院落建筑资源,以古城历史原貌同布依文化相融合为抓手,维护修缮谭家大院、郑家大院、饶家大院、赵家大院、两湖会馆、两广会馆等33处传统院落,改造民居184栋;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形成集旅游购物、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商业服务综合体。

打造业态,丰富体验。贞丰古城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打造业态,业态得以不断丰富完善。现已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1处;文化教育基地2处;优品级民宿客栈3家;特色餐饮6家;高端院落茶馆6家;非遗文化体验馆和展览馆2家;奇石文化馆1家;国医馆、草喜堂2家中医馆;服饰体验店15家;新增零售企业14家;中药店1家,花店2家,非遗旅游商品、剧场、艺术工坊、国学馆、书画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其他产业16家;创建新媒体电商产业基地、青年电商产业直播基地“贞好玩、贞好看、贞好吃、贞好在”4家;同时围绕夜经济,打造了夜市小吃街、永丰广场以及古城内居民自行经营的各种特色小店等业态,夜间文化娱乐业态营业额占景区总营业额的55%,贞丰古城已成为广大游客和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举办活动,打造品牌。围绕贞丰古城历史文化、商贾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瑰宝资源,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推动古城文旅展现全新格局。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在苗族“二月二”走亲节、布依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六月六”布依风情节期间开展夜游古城、非遗展演等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积极探索“节庆+”,以节造势、以节聚人,提升贞丰古城旅游品牌。今年以来,依托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开展迎春闹元宵春节活动、“避暑旅游季 百姓大舞台”—消夏文化节、金秋文化节和暖冬文化节等游客体验式、沉浸式的文化活动78场次,通过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不仅丰富群众游客的文化生活,更开通了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新渠道,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开展培训,服务提升。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打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为贞丰红军长征陈列馆,并受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接待游客61408余人次,在重温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结合书院文化打造珉球书院为公益性书院,坚持“阅读+服务”理念,免费开展茶艺、书画、古筝、文旅讲解员等培训800余人次,服务读者2000余人,着力搭建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平台;为让文物活起来,结合贞丰教育史打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二元帅府为凤山学宫,展示贞丰一中百年校史,开展琴、棋、书、画等国学培训,先后接待体验式游客8000余人次;结合古城中医药康养基础,建设草喜堂和珉谷国医堂等两所中医馆,先后服务群众1900余人;拓展修复城市更新综合体“永丰广场”,为古城群众打造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贞丰文体广电旅游局)

(责编:敖嘉钰、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