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破解“三个难题” 壮大集体经济

近日,走进羊街镇双河村党支部领办的石榴基地,红彤彤的石榴迎来丰收,熙熙攘攘的游客边赏美景边摘石榴,争相品尝这份“秋天的甜蜜”。
除了羊街镇的石榴,黑石头镇的苹果、雪山镇的红菜苔、双龙镇的马铃薯……金秋的威宁,到处是丰收的喜人场景,在威宁各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喜人的成果,让乡村两级干部为之激动。
近年来,威宁注重党建引领,着力破解“人才短缺、资金短缺、持续发展”三个难题,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新路子。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2.7亿元,村均43.34万元。
选优配强队伍,着力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耿爱玲,202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发展,现担任哈喇河镇海外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村民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邀请种植专家培训种植技术,购买农技专业书籍向村民进行培训,带动了周边群众280余人就业。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田间地头一片好“钱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威宁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上下足功夫,着力培养深受群众支持、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的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像耿爱玲类的人才纷纷在乡村的大舞台绽放光芒,凝聚起一股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紧紧抓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牛鼻子”,全县村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理事长由支部书记担任,进一步优化村“两委”干部专业能力素质,提升领办能力,助推村集体经济赋能赋智发展。
用好资产资源,着力破解“资金短缺”难题
秀水镇引进蒙源富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00万元盘活一处闲置养殖场,养牛200头,形成初具规模的养牛产业带。
秀水镇发展养殖只是威宁用好资产资源着力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的一个成功实践。近年来,威宁通过用好扶持资金、闲置资产和入股资金,在不断为村集体创造“红利”的同时,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入股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业,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农村“三变”变出一个个惊喜,经过不懈探索与实践,收获了党建加强、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等多重成效。
创新领办方式,着力破解“持续发展”难题
“今年我们按照‘党委统领、支部联建’模式组织10个村筹集资金79万元,在松棵村联建310亩蔬菜基地,预计年终销售额达150余万元,发放群众务工工资30余万元,净利润60余万元。”小海镇组织委员李洵说。
小海镇支部联建发展蔬菜产业促民增收,是全县探索强村富民的又一成功尝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进程中,威宁坚持党支部引领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合股联营示范带动、入股经营高位拉动为抓手,探索创建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一圈带多场”养牛产业模式和“标准化基地+规模化基地”蔬菜产业模式,实行“保底+分红+务工”,确保村集体和农户有稳定收益。目前,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全县623个村集体合作社基本实现运营实体化。
村民腰包鼓了,人均收入翻倍了,村集体有钱了,村里各项事业也办起来了。如今的威宁把方向舵掌在“谁富起来”上,把组织决策落实在“怎么富起来”上,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紧贴富民根本,紧扣产业关键,乡村变化日新月异,呈现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威宁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