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沿河:厚植生态底色 发展绿色产业

2023年05月18日16:19 |
小字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沿河城乡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沿河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宝贵的财富。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为经,以发展绿色产业为纬,变生态为业态,帮助当地民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借力产业化融合改革,激活绿水青山的发展潜能;构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沿河自治县委书记罗洪祥告诉笔者。

甘溪镇美丽的五百亩坝区    黄庆松摄.jpg

甘溪镇美丽的五百亩坝区。黄庆松摄

山间栽下“摇钱树” “芳香经济”拓宽致富路

连日来,沿河各地抢抓春季茶叶采摘有利时机,邀请茶叶技术专家在后坪乡盛丰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科技示范基地举办茶叶采摘技术培训会。

培训现场,贵州农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陆寒风就茶叶如何适时采、标准采、留叶采和分级加工、提高茶叶加工水平、提高茶农采摘质量、提高茶园科技管理水平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现场演示。

“以前我们都是用一只手采茶,一天最多只能采两斤;现在,老师教我们用双手采,速度明显快了很多,一天能够采到4斤,采摘质量还很高。”后坪乡斯毛坝村村民宁良琼说。通过培训,茶叶种植户及茶叶加工厂技术员充分认识到茶叶合理采摘的重要性,更好地掌握了茶叶合理采摘及加工工艺技术,真正实现茶农增收促管、企业增效促质,确保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经过这几天专家的培训,不仅增加了群众采茶的数量,提高收入,也提升了茶叶的下树率和质量,提高了茶产业的效益。以后我们也会组织采茶工练习双手采茶,让大家养成双手采茶的习惯,把产量提上来、把采茶工的收入提上来,我们有信心把茶产业做好,带领群众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盛丰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小华说。

沿河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截至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15.8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14.48万亩,实现产量1.38万吨,实现产值13.89亿元。

近年来,沿河不断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中的生态价值,牵引带动品质农业等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已建设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在各乡(镇、街道)优化本区域的电商便民服务站,统筹推进各乡(镇、街道)的电商工作,相关平台已嫁接并运营顺畅,引导支持农民利用快递网络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

山清水秀沿河城。沿河宣传部供图

山清水秀沿河城。

数字化赋能农业 科技兴农跑出“加速度”

近日,沿河中界镇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智慧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在中界镇孙家社区的现代数字农业示范项目草莓种植基地,智创园配置有智能大棚,采用最先进的盆栽基质栽培模式,为草莓生长提供最为适宜的生长条件。

“按照传统室外种植方法,草莓至少要3年才能达到最佳产果期,而智创园的草莓只需一年多即可。”草莓种植基地技术人员邢金岭说,尽管今年是智创园负责研究、栽种数字化草莓的第一年,但凭借品种优势和栽培技术优势,培育出的草莓更具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中界镇现代数字农业示范项目涉及孙家社区、石柱村共5个大棚,面积12832平方米,包括棚体结构优化改造、无土栽培种植设施、现代农业栽种全要素监测及控制系统。本项目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388万元进行提级改造,可实现年平均纯收益约240万元。

“从大棚搭建起,我就在这里打工,基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益。”孙家社区居民田翠珍说。

据悉,该项目由孙家社区、石柱村与菜壳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占股,并成立贵州菜壳柱家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运营,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方式,每年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预计年劳务费支出36万元以上。

“目前,我们社区发展的产业有铁皮石斛、空心李、羊肚菌、草莓、葡萄等,每年带动务工人员达3000人次,我们有信心把现有的产业做强做大,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孙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龙智说。

下一步,中界镇将持续强化数字农业技术运用,实现农业生产精播、精施、精准控制、全程追溯,达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

沿河县谯家镇生态茶园。沿河宣传部供图

沿河县谯家镇生态茶园。

绘就生态新蓝图 答好生态振兴卷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政治担当,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如履薄冰的警惕、如临深渊的状态、极端负责的态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沿河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环委会主任代忠义说。

早在2001年,沿河就制定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规范乌江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作。对全县重大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专项规划,将乌江流域地质灾害治理列入重点项目。

2016年6月9日,沿河在全省率先设立县级“生态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铸就生态文明建设精气神。

沿河生态优势明显,让美丽风景带来可观“钱景”是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公路“组组通”、道路“白改黑”等工程实施后,如今,这里的大好河山被更多人看见。

中界镇孙家村新农村全貌。沿河宣传部供图

中界镇孙家村新农村全貌。

走进晓景乡七三村,山水田园一幅画……

2021年8月,七三村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山上山下比翼齐飞。驻村干部王聪告诉笔者,当前,七三村正围绕山上、山腰、山脚立体空间布局“三带”产业。

做足山上“牛+”文章。在山顶建设高效规模养牛场,以牛场项目资金为资产股权,带动养殖大户和集体经济,采取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等入股模式,养殖安格斯能繁母牛100头,配套种植饲草300亩,种植金银花200亩。

做强山腰“蜂+”文章。养殖蜜蜂300桶及配套蜜源,在山林与土地之间带状空闲地带计划种植桃树为主的经果林,在产业路两旁种植刺槐和老鹰茶。

做好山脚“稻+”文章。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亩,发展稻田养鱼,实施“油菜+高粱”轮种100亩。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

据悉,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7元,增收7.1%,在铜仁市排名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9.18亿元,同比增长4.3%,全市排名第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生态优质与经济后发地区的沿河,正努力念好山字经、撰写生态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沿河奔跑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这一路,绿水青山绽笑颜。(文叶飞、梁瀚泽)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