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白云区石龙村:“四个文化”引领乡风文明

2023年03月24日16:16 |
小字号

近年来,贵阳市白云区石龙村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以“四个文化”为引领,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新风正气,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石龙村广袤的田野间,获得感、满足感洋溢在千百农民幸福的笑脸上。

以红色资源文化为韵 为乡风文明“铸魂”

石龙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198户826人,村内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有石龙苗族“抢鼓棒”舞蹈(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龙长生鸡、特色熏腊肉、苗族刺绣等特色文化和美食,少数民族文化丰富。该村以红色资源文化为基,建成了以“四个特色村赛”“四个旅游景区”和“四个生态园区”为主体的“石龙庄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民族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创作了《石龙村村规民约“十爱”歌》等红色文化歌曲。2022年6月15日,石龙村党支部书记罗红燕与驻村第一书记吴翔宇,应邀来到贵阳广播电视台,做客贵阳交通广播直播间,全面解析该村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举措,扎实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工作走深走实。“在石龙村,村民们都喜欢唱山歌。不同的是,今天的山歌歌词不再是好山好水或情歌对唱,而是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内容。我们现在致力于让村规民约潜移默化融入村民内心,用‘布依山歌’的形式来教育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使他们在学唱山歌中接受教育、在接受教育中感受乐趣,在无形中构筑文明乡风。”罗红燕书记介绍。

以特色旅游文化为引 为乡风文明“塑形”

石龙村依托“原生态、原生产、原生活”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布依族民族民俗文化、传统耕作生活方式,融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开辟了一条“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的特色旅游线路,强化“旅游+”带动作用,打造“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强、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通过乡村旅游“一点”,带动农产品销售、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增收。同步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常态化开展“长桌宴”“拦门对歌”“六月六”等特色民俗活动,同时石龙村将其作为展示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加大对文化软实力的打造,进一步激发旅游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石龙村发动全村每个村民成为自己村的形象代言人,号召时时讲文明、处处讲文明,意识上要文明、行动上更要文明。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的带动下,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接待、引领文明乡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主人”意识逐步树立、“文明”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了全体村民凝聚合力,共谋产业发展、共树文明乡风的新局面。

以农村党建文化为基 为乡风文明“赋能”

石龙村坚持党建引领,融入本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因地制宜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举措,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村民议事会”,形成“三会”共治新局面,助推乡风文明建设,鼓励引导老党员、乡贤、身边好人、道德模范、退役军人等在移风易俗、乡村治理中发挥带头作用,开展带头承诺践诺、“一对N”联系宣传群众等活动,促推党员带头落实规定、带头签订《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带头接受监督,为群众树立榜样,带动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歪风邪气,形成党风政风与乡风民风双向互动、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条石龙村特色基层治理路径。“建好更要管好”,石龙村在修建4个小组文化活动广场的基础上,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五一”“十一”等重要节点期间,广泛组织开展农村“治风”山歌表演、特色“抢鼓棒”舞蹈表演,布依族“拦门对歌”表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此外,石龙村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星级农户评比”“文明家庭评比”“最美家庭评比”等活动,在全村形成比礼仪、比道德、比环境、比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村民思想政治素质日益坚定,农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以“双零”村寨文化为机 为乡风文明“育人”

石龙村是贵州省省级“双零”试点村,在乡风文明行动推进中,石龙村以“双零”试点村、市级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1个阵地”核心、“2支队伍”服务、“3类台账”登记、“4个活动”驱动的“1+2+3+4”行动,建设了“青年之家”活动阵地,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禁毒志愿服务队等,打通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资源共享,围绕“宣传教育、关爱帮扶、司法保护、志愿服务”四项活动主题,组织“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花蕾护航,女童保护”“法治宣传进校园”等系列活动100余次,共服务青少年300余人次。石龙村通过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护能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乡风文明的长久推进、深入推进“奠基”“育人”。(郭春禄)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