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激活“人才春水” 绘就“发展图景”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夯实人才基础,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聚焦顶层设计 健全党管人才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共管格局。制定落实“1+9”人才政策体系,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成效考核、高质量考核和巡察考核重要内容,压实党管人才责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吸引县内外人才揭榜领衔项目建设,吸纳17个团队或个人申请揭榜,领衔15个榜单。
聚焦民生实事 实施人才重点工程
作为全省首批五个“强师工程”试点县之一,该县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示范引领的教师队伍。“十四五”以来,培养县级骨干教师223人、县级名校(园)长5人、县级名教师20人;培养市级骨干教师21人、市级名校长1人、市级名教师2人;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2人、“黔灵名校(园)长”1人、“黔灵名师”4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该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强医工程”试点工作,围绕“修医德、塑能医、提质量、优服务、建体系”五个方面,持续实施强医行动,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以顶尖人才带动诊疗技术为导向,引进徐祖才博士等省外专家13名到县人民医院坐诊,着力解决技术瓶颈问题。通过进修、规培等方式选派90人分别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开展学习培训,成功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帮带协议,并建立9个专科联盟。充分发挥杨光银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作用,培养6名中医传承人,现有省级中医名医传承指导老师2人、省级传承人4人,徐大宇市级名医工作室获省级科研课题2项。
聚焦东西部协作 推动人才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东莞市寮步镇、黄江镇、石排镇在党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采取双向挂职和组团式支教、支医等方式,积极促进两地开展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两地互派29名人才进行交流学习,实现多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共享。获得东莞寮步组团式帮扶资金125万元,建成印江医卫人才培训实践中心,通过邀请市级专家来印培训等方式,开展有医学背景职工培训、村医轮训、中职护理学生、疫情防控培训达3000余人次。为东西部协作医疗、教育人才颁发“医疗卫生帮扶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支教教师”荣誉证书,提高工作积极性。
采取“党建引领+培训中心+村级集体经济”的方式,在木黄村探索“合作发展型、租赁服务型、资源盘活型”三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及其他资金共计300万元与梵天菌业共同建设红色文化研学中心。中煤集团公开遴选2名优秀干部到印江挂职帮扶,同时到印江定向招聘100名青年员工,48名青年成功入职。
聚焦担当作为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探索建立“师带徒”培育机制。建立高级带中级、中级带初级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带机制,构建起专业技术干部梯次培养链条。
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人才基地、市管专家、市县级“三名”工作室等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学员定期跟岗、“青蓝”工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活动,引领徒弟快速成长。目前,共结对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师带徒”对子1179对,帮助青年人才解决技术发展、课题研究等实际问题132个。
组织各行业领域共计157名市管专家、县管专家,市、县“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和“优才卡”对象、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分门别类在农业、工业、教育、医疗、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组建专家人才服务团队。采取群众“点单”、专家“接单”、部门“督单”的模式,对各自认领的企业、学校、医院等进行对接服务、出谋划策,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6个领域专家服务团队共开展定点指导服务3625次,针对性“接单”服务768次。
评选命名10个县级“三名”工作室,并划拨补助经费1万元;同时开展实地调研,督促指导工作室制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支持10名专技人员采取“领办、兼职、离岗创业”的模式到基层一线领创市场经营主体。
聚焦服务保障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邀请相关人才代表参加党的有关会议和人大、政府、政协有关会议。
通过召开外省籍人才座谈会、青年人才座谈会等方式,交流工作、听取意见、共话发展。持续落实好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人才津贴和各项奖补等政策,优化拴心留人服务环境。
完成20套人才公寓装修提质工程,全面满足“拎包入住”需求,让各类人才住得安心、放心、舒心,有“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为14名高层次人才配置人才公寓,发放安家补助费14万元;开展35名专家人才健康体检;协调解决9名专家人才子女入学事宜;打造青年驿站2个,为优秀青年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就业指导、免费住宿等服务。(陈洁)
来源:印江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