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构建“ 五新模式”积极探索林业生态发展路径
近年来,六盘水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落实林长制,全力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草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充分利用优良的森林资源优势和森林景观优势,深度融合“林业+旅游”产业,促进林旅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五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不断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资源保护“新机制”。全面落实林长制,建立“四级林长”组织体系,严格实行巡林制度,建立“多长”协作机制,持续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划分森林资源网格,建立林长、执法人员、护林员、林业技术员、森林防灭火应急队员的“一长四员”分区负责网格化管护体系,开展全市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暨“清风行动”“森林督查”“六个严禁”等执法专项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为打造“森林+”生态产品提供生态资源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林长16名,县级林长52名、乡级林长910名、村级林长1256名,生态护林员10922名,落实林地分级管理责任面积922万亩,排查各类涉林案件150起,查获涉野生动物案件91起,启动实施4个市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检测站,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
构建产业发展“新引擎”。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现有刺梨产业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刺梨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刺梨单产和品质,结合树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山桐子特色林业产业,丰富林业发展业态,构建多元化林业产业发展路径,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为实现“森林+”生态产品提供生态产业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刺梨种植面积117.56万亩,建设刺梨“千斤园”18万亩,2022年刺梨鲜果总产量达7.8万吨,同比增长28.9%;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130万亩以上,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
构建林旅融合“新业态”。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以森林保护弘扬绿色旅游,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规划创建一批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申报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市,从旅游路线、生态景观、服务设施等方面着手,配齐康养基地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结合养老、旅游、餐饮、住宿、体育运动等产业,将吃、住、游、购、养等环节系统融合,引进优质企业,开发药食药浴养生、森林生态体验、术后康复理疗等康养产品,为创造“森林+”生态产品提供生态旅游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个,创建森林乡镇23个,森林村寨78个,森林人家737个,建成康养林10.8万亩,康养步道79公里,健康管理中心2个,经营主体有5个,农家乐及民宿71家,康养产品10余种,水城野玉海森林康养基地获得贵州首批10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构建林权抵押“新方式”。发挥“三变”改革优势,推广林地、林木和家庭林场等股份制合作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进工商资本与林农结成利益共同体,探索“信用+林权”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等多种模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新出路,保障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化、规范化,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形成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生态变效益的多赢局面,为推动“森林+”生态产品提供生态改革红利。截至目前,完成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5.4亿元,完成国储林林地流转52.48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通过贷款授信金额55.3亿元,已放款35.83亿元。
构建生态补偿“新制度”。严格落实《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执行湿地“占补平衡”生态保护机制,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完善居民参与方式,建立持续性惠益分享机制,构建“专业化行政执法+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提供新模式,为满足“森林+”生态产品提供生态要素支撑。截至目前,我市建立首个生态修复(公益诉讼)异地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异地补植复绿面积36.95公顷,补植数目1700株,罚款金额372万元。
下一步,六盘水将坚持全面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林草产业,不断深化林业改革,积极探索林业生态发展新路径,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许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