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1233”模式 促进深度困难村发展

今年以来,独山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围绕“三个转向”,不断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机制,以“1233”工作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加快补齐独山县五个深度困难村区域性发展短板、夯实发展基础,促进深度困难村的加速发展,全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巩固脱贫成果稳势头提后劲、乡村振兴持续开新局。
一是构建“一体格局”,持续强化“五级书记抓振兴”。独山县印发《独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度困难村攻坚方案》和五个村子方案、《关于调整充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挥调度机制的通知》《关于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领导包保镇(街道)挂帮村(社区)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机制,明确县委常委领导包保镇(街道)、其他县级领导挂帮村(社区)主体责任,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各村帮扶清单,建立村级项目库等一揽子工作细则方案,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分别挂帮玉水镇合力村、百泉镇旗山村、麻尾镇新尧村、玉水镇温泉村、基长镇江寨村,强化“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责任。形成一体化攻坚合力,推进深度困难村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确保“两翼齐飞”,持续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共进。独山县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以“五大行动”为抓手,突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印发《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夯实基层党建责任清单(试行)》,推动各级负责人主动认领职责,抓党建责任落实,按照任务清单和履职要点主动承诺、公开亮诺。统筹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及相关工作,成立县级领导带队的9个调研组排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分析研判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作用发挥情况。如基长镇江寨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从党员意识、党性修养、组织建设等方面强化党员教育培训,通过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充分激发全体党员的干事创业积极性。同时,建立村支两委干部轮岗值班制度,积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事项,对各项工作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时刻确保群众事有人办、群众访有人接,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还通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观摩学习、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委会授课等方式,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让村民看到了党支部带领大家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推进“三治融合”,持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抓手,持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管委”和“联户长”作用,切实提升群众自治水平;以镇村(社区)综治中心为载体,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优化调整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纠纷信息员网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和“挂村警长”作用,织牢矛盾纠纷化解“四张网”;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动员群众戒除陈规陋习,提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树立精神文明新风尚。如玉水镇合力村为水族群众聚居区,依托“请你来商量”协商议事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雅引组民族村寨探索实施“三商三促”工作模式,凝聚了人心力量,改变了村容村貌,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促进玉水镇民族发展、深化基层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雅引经验”。
四是夯实“三个支撑”——持续强化在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用好用活“行业部门监测、镇村排查、农户自主申请、社会监督”工作机制精准发现预警线索,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做到“一户一策”、强化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实事求是消除风险,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将责任压实到网格员,对新增低保对象逐一研判、户户过堂,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常态化组织开展“3+1”保障“回头看”,及时发现推动解决问题,实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不反弹。找准定位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聚焦“125”农业现代化体系,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为目标,积极申请资金投入村级攻坚,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为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基长镇江寨村、玉水镇温泉村和合力村通过发展茶产业,直补茶苗鼓励群众种植茶叶带动群众增收;基长镇江寨村通过养殖中华蜂和油桐种植,以村委入股分红利润的10%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对接助力群众稳岗就业,借助“万企兴万村”行动、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外出务工“带头能人”等,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建立村级劳务输出公司等积极引导群众务工,提供公益性岗位确保部分群众稳定就业,持续促进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建立务工信息台账,对返乡务工人员进行就业跟踪,确保脱贫户和监测户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独山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