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碧江视窗>>时政要闻

碧江:“人才+产业”双驱联动 打造高质量产业协作新引擎

2022年11月24日07:38 |
小字号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都离不开产业的振兴和人才的支撑。自2021年结对以来,东莞南城组团(南城、莞城、望牛墩、松山湖)与铜仁碧江区携手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粤黔产业协作“4+”模式,秉着“碧江所需·南城组团所能”原则,双方共同商议签订《南城组团•碧江区“十四五”时期东西部协作结对协议》,共建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示范园(以下简称“南碧产业园”)。通过“人才+产业”双驱联动,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双结合双促进,把碧江打造成为西南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促进南碧两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谋划,创新东西部产业协作新模式

根据碧江辖区内已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碧江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以及拥有6万名在校大中专学生的川硐大学城的人才培养储备潜力,南城组团·碧江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理念,一步规划,逐步实施,通过“人才+产业”联合发展,共建东西部产业协作新模式。

一是高点谋划高位推进,制定共建园区“十四五”规划。通过充分沟通调研,在结对之初,邀请拥有广东多个高新区规划经验的东莞市霍蓝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制定《南城组团•碧江区共建产业园“十四五”规划》,在碧江高新区划出2.2平方公里土地以及15万平方米工业厂房作为南碧产业园首期启动区域,共建“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示范园”,其中4.3万平方米作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构建“人才+产业”规划结构。南碧产业园围绕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要素加强协作,推进信息共享和沟通联系,助力碧江以“产业向高端化升级、企业向更高水平迈进、人才向更高层次跃升、城市向更高品质转型”,力争成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根据碧江产业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布局从原来“一心三品”提质定位以新型功能材料为首位产业,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为潜力产业,以特色轻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成长型产业。通过东西部产业协作平台,加大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对接,优化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资源配置,让碧江区产业集聚化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三是盘活配套资源,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累计投入东莞财政帮扶资金5712万元助力碧江区产业发展,其中990万用于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功能提升,通过完善产业道路、主入口建设、路面和管线修复等工程,完善现有基础设施配套,逐步提高产业集聚的综合承接能力,提升筑巢引凤功能。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东莞是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市场主体连续8年增长10万户。结对以来,碧江区党政代表团先后多次到东莞借鉴学习政府先进服务经验,探索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找差距、拓视野、强理念,进一步优化夯实碧江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使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逐步兑现服务承诺,从企业引进到落地,实行全过程“一条龙”精准服务,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真正做到“贵人服务 一视同仁”。

抢抓机遇,搭建市场化招商引资平台

新国发2号文指出,支持广东与贵州建立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打造东西部协作典范。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莞与作为内陆开放要地的铜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南城组团·碧江区抢抓粤黔协作机遇,通过市场化招商引资工作平台,携手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提升末端执行力,强化招商人才队伍培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锤炼高素质招商引资人才队伍。邀请东莞市委党校副校长查日升教授为碧江区党政领导干部作《东莞改革开放历程与转型升级的经验启示》专题报告;邀请原松山湖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黎高明博士来碧指导南碧产业园规划以及作《松山湖发展模式及碧江高新区发展启示》专题报告。组织4期456人专项学习培训,创新选派12名年轻后备干部到东莞跟岗锻炼1年,让碧江区党政干部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提升干部执行力、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碧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干部人才储备。打造专业招商引资队伍,学习南城组团招商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松山湖招商队伍举办招商沙龙,组建“行业协会+组团+工作小组+招商专班”产业招商新模式,成立招商专班5个23条产业链,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招商人才队伍。

二是深入实施粤企入黔 “双百”行动,推动东部产业向碧江梯度转移。依托东莞“制造之都”的优势,找准广东企业发展所需,对标当前碧江比较优势、产业特色和较高增长点的项目,搭建市场化招商引资平台,大力深化粤企入黔共建产业园区“双百”行动,结对以来,组织到碧考察广东企业100余家。举办碧江区东西部产业协作东莞招商推介会,签下新材料、健康医养、农业种植养殖、人才及产教培训协作项目12个,投资额达28.72亿元。截至目前,引进广东正大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正君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产业项目15个,到位资金5.87亿元;引进深圳旭达卓远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松山湖华勤集团、东莞市木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东莞理工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盟大集团等技能人才培训项目7个,一期投资达2.56亿元,逐步形成东西部产业协作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助力碧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碧江工作小组引进加多宝集采公司——东莞加多利贸易有限公司,创新“油茶+”林下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订单式农业,在5.8万亩油茶基地套种3万亩仙草、夏枯草等中药材,共建“油茶+仙草(夏枯草)现代农业产业园”。油茶+仙草(夏枯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作为碧江区“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上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项目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主体+合作社+农户”方式,以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由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山茶公司主导“油茶+仙草”产业开发,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带领广大农户抱团发展,从分散、零星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加强农村产业组织化,以利益联结、多元化业态调整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等方式进行集约化配置。3万亩加多宝原料种植基地的打造,为加多宝原料加工项目落地碧江打下坚实基础,将加促碧江区乡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目前,形成以碧江区和平乡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4个乡镇53个行政村(碧江区原深度贫困村全覆盖),项目每年产值近2亿元,可带动农户8056户32224人每年每户平均增收9000元。

人才赋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碧江区拥有良好的“人才+产业”发展基础,6万名在校大中专学生将会是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城市片区产业发展最大的人才储备。碧江工作小组以东西部协作为平台,以营造铜仁良好招商营商环境、提升产业升级人才储备与保障水平为出发点,立足职业培训,以技术人才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引进资金与技术,创新以教育产业引进生产型产业,走产教融合路线。

一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西南实训基地。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赋能产业。引进深圳市旭达卓远教育集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通过“人才+产业”模式,订单式开展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农村劳动力等各类人群职业技能培训及提升,大力培养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工程、汽车维修、智能制造等领域人才。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入2.07亿元完成4.3万平方米实训基地内部装修及教学设备、智能校园建设、2条工业机器人生产(组装)生产线等。二期再投入2.6亿元,挂牌64亩工业用地自建厂房,投资智能制造产业,初步意向为紧固件行业西南地区生产研发中心。项目重点服务广汽集团、比亚迪、华为(子公司)、上海大众、中国电子、格力、美的、TCL等国家装备制造及粤港澳大湾区龙头企业,同时辐射服务西南片区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上市企业超100家。预计每年完成1万人次技能人才培训并上岗。

二是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职业技能双创培训中心。把产教融合与招商引资高度契合,是目前碧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在省级示范性结对学校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共建“南城组团·碧江区职业技能双创培训中心”,投入东莞市财政帮扶资金200万元完善提升基础建设和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引进松山湖华勤集团、东莞市木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东莞理工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盟大集团,与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投入640万开办“华勤班”2个100人、新能源汽车培训班2个101人,以及建成莞铜篮球公园培养运动员、教育员、裁判员980人,通过产教融合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篮球运动产业等技能人才。今年,双创中心已向东莞输送289名技能人才实习就业。

三是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技能培训,加促农村劳动力稳岗增收。累计投入东莞财政帮扶资金333万元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开办“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技能培训班23个,培养人才906人次。通过“劳务协作站+劳务公司”方式,开通劳务就业“直通车”,通过现场招聘、线上远程招聘等方式,实现8004名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其中赴东部就业农村劳动力1196人(脱贫劳动力803人)。(碧江区人民政府网)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