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兴隆乡:“两治三化四创建”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
近年来,兴隆乡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两治、三化、四创建”工作机制,形成了河流沟渠全管控、生活垃圾全收集、人民群众全参与的工作格局,吹响了生态建设的“集结号”,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为推进全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力量。
问题导向抓“两治”
村庄不治、河流难保。原来由于基础薄弱、重视不够,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兴隆乡境内河道沟渠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为了找准破解问题的措施,兴隆乡党委、乡政府通过组织专班深入调研,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形成了治理河道、必先治理垃圾污水,治理垃圾污水、必须群众广泛参与的共识。
强化群众主体、狠抓村民自治。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兴隆乡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会,成立以组为单位的环境整治创建协会,推选寨老、族长、总管等民间自然领袖担任河道、山塘义务监督员。通过修改完善村规民约,以户籍为单位,每户每年收取60元卫生费,引导群众监督河道沟渠卫生、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全乡推荐河道、山塘、沟渠等义务监督员20名。
强化片区联动、狠抓乡村联治。为了避免上游污染、下游遭殃的情况发生,兴隆乡与邻近的下游八堡乡建立了联巡联防机制,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同时,村与村之间实行分段包干、交叉检查,凡上游村污染下游村的,上游村支书兼任下游村河长一个月,直至河道治理干净为止,形成了村与村分段、左右岸齐抓、乡与乡联动、上下游合力的生动格局。
标本兼治强“三化”
河长管理,关键在于面源治理。兴隆乡从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入手,分轻重急缓,统筹推进垃圾、污水、河道共同治理。
加强投入、垃圾处理集中化。投入资金97万余元,购买垃圾车3辆,垃圾箱96个,分类垃圾桶300个;多渠道整合资金,建立保洁员制度,在脱贫户中聘请保洁员25名,千方百计补齐基础短板。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菱角村菱角组、岩脚组,兴隆村下寨组、兴寨组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基本形成了“户(清扫)分类、组收集、村转运、乡集中”的常态机制。
突出重点、污水治理无害化。坚持水体与水质共治,在河流流经的自然村寨开展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工作,投入资金50余万元,启动实施兴隆村兴寨组、马河组、下寨组污水集中回收处理工程,完成管网安装1170米;争取资金70余万元启动菱角塘治理工程。加强农村污水源头治理,对养殖场、小型加工作坊等污水直排乱排情况进行摸底,实行挂牌整改。
全面覆盖、河道管理常态化。成立乡“河长制”领导小组,由书记、乡长任全乡总河长,包村领导任乡级河长,各村支书、主任任属地村级河长。开展沟渠、山塘、水井清理工作,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村民组长明确为渠长、塘长、井长,实现全覆盖、无盲区。将河道、山塘、水库、沟渠等管理纳入村组干部工作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定期组织评比,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统筹推进“四创建”
围绕“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红线,着眼近期、立足长远,组织开展绿色兴隆、靓洁兴隆、秀美兴隆、宜居兴隆“四个创建”行动,确保河长制工作系统推进、纵深发展。
创建“绿色兴隆”固山。兴隆乡把荒山绿化作为落实河长制的长效抓手,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强对国有林场、集体林场的管护,严打乱砍滥伐行为,鼓励扶持发展经果林、种草养殖,确保山长青。2016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5013.9亩。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60.28%,为保持一方水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建“秀美兴隆”治水。加强对沟渠河道巡查管控,禁止在河道范围内乱搭乱建,依法制止了占用河道修建房屋7栋,封闭河道两旁旱厕圈舍17起,责令关闭拆除环境污染严重的兴隆下寨红砖厂1个;结合通道绿化,开展河道绿化工作,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马过河中段上坝河进行绿化,建成沿河步道2.4公里;争取国家土地整治项目,治理河道7.9公里。
创建“靓洁兴隆”洁地。结合五城同创,深化“十星文明户”管理机制,通过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卫生示范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群众形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按照管住学生,就管住了80%的环境卫生思路,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河道常识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强化学校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形成抓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建“宜居兴隆”美村。村庄不美,河道难以美。兴隆乡积极抢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展机遇,围绕“富、学、乐、美”四个要素,整合资金、多方投入,目前,集中打造了菱角、青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安装排污管道、沟渠7.45公里,建成了菱角集中养殖小区;启动了兴隆村兴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创建,实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河长制”工作两并举、双促进。(大方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