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黔东南州视窗

贵州岑巩:一张“通行证” 引领百万产业破局

2022年11月15日16:18 |
小字号

初冬,正午的暖阳透过丛林,错落有致地摆放于林间的一个个蜂箱格外亮眼。打开蜂箱,张军夫妇小心翼翼地取出带蜜的蜂巢,用蜂蜜分离机压榨过滤后,采集的新鲜蜂蜜经过定制的包装设备进行食品级无菌包装后,变成了一支支具有“身份信息”的“勺蜜”。

“每一支勺蜜都有一个共同的二维码,消费者购买蜂蜜时,只需拿起手机扫一扫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蜂蜜的产地来源、生产日期、基本属性、质检报告等多维度信息。”张军说,给蜂产品贴上二维码溯源标识,不仅实现了蜂产品来源可溯、信息可查,还能通过二维码直接下单购买。通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创新推出价格实惠、便携式10G装的“勺蜜”产品,依托线上销售平台,蜂蜜畅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市场,并带动了瓶装蜂蜜销售。今年,张军养殖的350箱蜜蜂,共产出蜂蜜1500公斤,目前,已卖出1400公斤,收入20多万元。

1、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坪地村,蜂农张军在采收冬蜜。(陈昆  摄).JPG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坪地村,蜂农张军在采收冬蜜。

坪地村林木丰茂、蜜源多样、生态优良,是蜂蜜养殖的理想地。4年前,张军就发展了蜜蜂养殖,然而,由于生产资质证照不全、营销推广方式单一等原因,好产品难以转化为一家人增收致富的好收入。

“以前,蜂蜜主要通过熟人圈就近销售,销量有限,养殖规模小,收入微薄,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张军说。坪地村是贵州省委党校的乡村振兴帮扶点之一,依托学校“乡村振兴新农人成长孵化”项目资源优势,在贵州省委党校与阿里研究院资深专家的精准指导下,村委会与蜜蜂养殖大户合股创办了村办企业——贵州坪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量身定做”营销策略、主动对接产销平台等,逐步推进蜂蜜、茶油以及土鸡蛋、土鸡等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3、即将被注入蜂蜜的“勺蜜”外包装上,能够显示“身份信息”的二维码格外醒目。

即将被注入蜂蜜的“勺蜜”外包装上,能够显示“身份信息”的二维码格外醒目。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好品牌+好营销’才有好出路。”贵州省委党校派驻岑巩县羊桥乡坪地村第一书记万伦宇说,公司立足城市绿色优质农特产品需求,建立了蜂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办理了产品质检报告、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产自深山的优质土蜂蜜有了销往全国大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公司注册了“坪小弟”商标,每一件蜂产品都有了“专属”的商品条形码标签。通过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开发微信“羊货出山”销售小程序。曾经,藏在深山的“土货”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现在,蜂蜜有了‘通行证’,既可以在超市、酒店、餐馆等实体店售卖,也可以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 ”张军说,销路拓宽了,扩大规模也更有信心了,明年打算把蜜蜂养殖规模扩大到600箱左右,并严格按照蜂蜜产品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抓好蜂场的日常管理,以优质蜂蜜供给筑起“甜蜜”致富路。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坪地村,村民张军放置在林中的蜂箱错落有致。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坪地村,村民张军放置在林中的蜂箱错落有致。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双增长”,坪地村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与村集体经济融合起来,采取“党支部+公司+大户”的组织方式来经营蜂蜜产品。通过制定产品利润分成销售模式,建立产品质量保障机制,促进蜂蜜产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实现强村与富民“双赢”,集体与群众“共收”。

“公司建立线上营销平台进行宣传接单,大户负责蜂蜜供应,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做好蜂蜜质量的日常监管,蜂产品卖出后产生的利润,按照村集体占49%、大户占51%的入股比例进行分红。”万伦宇说,自今年5月公司成立试运营以来,公司共实现蜂产品及其他农特产品销售收入17万元,村集体获得分红资金8000余元。

近年来,羊桥乡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下养蜂产业的同时,注重蜂蜜质量与品牌一体化建设,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促进广大群众“甜蜜”增收。目前,该乡注册了“蜜遇思州”土家族特色品牌,全乡4个村共养殖林下蜂700余箱,年产值约100万元。

“贵州坪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岑巩县唯一一家具备生产符合市场销售标准资质的蜂蜜企业,我们将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引领带动全乡养蜂产业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拓市场、增效益。”羊桥乡党委副书记杨佳衡说,该乡将采取大户带小户、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整合区域内分散的蜂产品资源,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提升全乡蜂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绿色颜值”到“金色价值”的转换通道,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蜂”产增收。(图/文 周燕、陈昆、吴念)

(责编:敖嘉钰(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