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印江视窗>>聚焦印江

印江:“以工代赈”惠乡村

2022年11月11日08:06 |
小字号

今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探索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新模式,以“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赈济模式,将试点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共享乡村振兴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拓宽群众收益渠道。

在木黄镇老寨村,公路两旁正在实施木黄镇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里将修建一条长6公里、宽1.5米,投资960万元的人行道,以衔接木黄镇木黄村外围的人行栈道,打造成一条观光便道。据了解,此项目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也是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之一。

施工现场,家住木黄镇乌巢村号上组的村民杨元法正在从事调和泥浆等工作。据了解,他一天的务工收入可以达到200元。今年以来,他在几个“以工代赈”项目中的累计就业收入已达1.5万余元。

“我在这边做了两三个月了,工资一天是两百多,钱也挣了,家也照看了,还看到家乡越变越好,心里高兴得很。”谈起在家门口上班带来的幸福感,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受益者杨元法高兴不已。

项目实施中,印江选择“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技能要求不高”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堡坎沟渠等建设领域布局项目,优先吸纳当地易地搬迁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

“本项目是从今年9月20日开始施工的,主要是以工代赈的模式进行,并且我们都是优先选择当地的村民做我们的建设工人,每天大概有60余人现场作业,人工工资都是足额发放。”木黄镇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理介绍,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实现了项目建设与群众增收的双赢目标。

同样,在合水镇新台村梨子坪通组产业路维修建设现场,推土机正在轰鸣作业,30多名施工人员铁铲翻飞、推车往返、默契配合。该项目于今年9月开工,总投资80万元,是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之一。整个项目全面竣工建成后,将使该村群众对外出行、产业发展、生产运输更加方便,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保障。

“工程从开工以来,我们优先考虑本地本村的劳动力,每天平均用工20余人,整个工程预算支付群众工资30余万元。”新台村梨子坪通组产业路维修项目负责人说,项目建设对村里的民生发展大有好处,群众干活热情都很高。

据了解,今年印江在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实施上创新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共19个,投入资金5480万元,涉及7个乡镇(街道)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项目解决了1200余人就业务工,受益群众达4万余人,群众获取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共计1154余万元。(印江县人民政府网 张丽娟)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