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开阳视窗>>新闻资讯

开阳县:农村“三变”促乡村“蝶变”

2022年10月09日14:23 |
小字号

日前笔者从开阳县“三变”改革办获悉,该县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盘活农村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蝶变”。

激发项目活力,促农业产业“蝶变”,助乡村“产业兴旺”。在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中,探索出“四股聚力”(即:企业让股、支部筹股、扶贫资金入股、脱贫农户持股)、城乡要素流动、财政扶贫资金易地置业、村社合一等多种改革模式。全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增加到111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了水东乡舍、城市广告等农村“三变”改革项目196个,大力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促进农工贸旅互动、一二三产融合,激发“三变”改革项目活力,深化农业产业改革。全县农村7.69万亩集体土地、6296亩“四荒地”经营权、650间房屋经营权及8700余万元财政资金入股到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实现了资源要素的有效聚集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盘活闲置农房,促农村风貌“蝶变”,助乡村“生态宜居”。开阳县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聚焦农旅深度融合,紧紧围绕盘活农村要素资源,推广“622+1”模式(经营收益投资人占60%,农户占20%,平台公司占20%,加上村集体在平台公司中占10%),实施“百千万”计划。依托禾丰、南江“十里画廊”沿线的资源禀赋、生态和区位优势,结合产业基础实际,不断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创新农旅合作经营模式,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以建成公平共享富美新开阳为目标,引入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三改一留”开发模式,用“622+1”运营模式打造“民宿经济”,构建了“政府+村集体+城市投资方+农户+平台公司”利益共同体,打破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壁垒,实现了五方共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生动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了“生态宜居”开阳样板。

强化基层自治,促基层治理“蝶变”,助乡村“治理有效”。自“三变”改革实施以来,开阳县以利益分配为杠杆,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遵纪守法、文明行为、移风易俗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情况与成员利益分配有机结合,纳入村规民约,利用经济手段约束群众自我行为,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村(居)基层社会治理,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如原紫江花园停车场项目,按照“一转三制”(即:公共资源转经营资产、停车错时制、多方受益制、分红积分制)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内生动力”,整合了社会资源、动员了多个主体来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了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推动全县乡村“治理有效”格局的构建。

创新利益联结,促农民收益“蝶变”,助乡村“共同富裕”。通过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保底收益递增、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引导农民自有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通过股权纽带,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不断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积极引导全县农民加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脱贫农户100%加入合作社,全县农民变股东9.78万人,增加收益1783.68万元,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罗仕华)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