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福泉视窗>>福泉要闻

福泉市金山街道“1533”工作法掀开乡村治理新画卷

2022年07月28日12:04 |
小字号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金山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1533”乡村治理工作路径,以强组织、强服务、强实效为目标,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一个引领”增强组织“向心力”

建强“战斗堡垒”。坚持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作为基本遵循,把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做到有组织领导、有目标任务、有工作方案、有系统安排,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筑牢“服务根基”。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用好“5+X”主题党日制度,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切实解难题、增信心,提升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深化“志智双扶”。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强化教育引导,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团结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

聚力“五个一批”,提升队伍“战斗力”

择优下沉一批。选优配强街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发挥好驻村队伍、村级干部“组织员”的作用,把技术沉到田间地头,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创办经济实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动态调整一批。定期分析研判村干部履职情况,对履职不到位、群众口碑差的,及时约谈、限期整改。对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及时调整、增补,实现村级后备干部动态管理。

跟岗锻炼一批。根据村干部实际分工及专业特点,综合考虑业务科室职能,以矛盾纠纷调解、村级财务规范、基础党务工作等为重点,一对一跟岗学习业务实操。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村干部“传、帮、带”作用,将优秀后备力量培养成村干部,并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储备干部重点培养。

重点培训一批。扎实推进“双培养”工程,依托金山街道党工委党校、“金青塑能”课堂等平台,聘请农技专家、党校讲师授课,深入解读致富技能、商业运营、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加快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优的“头雁”队伍。

典型选树一批。依托院坝会、小组会等,采取群众推选、村级鉴定、街道审核方式,挖掘一批脱贫致富典型示范户,通过营造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到产业发展、文明创建的实践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搭建“三个平台”,激活发展“源动力”

搭建互惠互助平台。动员村民组建村级志愿帮扶队伍,引导村民互帮、邻里互助,大到建房修屋、婚丧喜嫁、生老病死,小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立足农村工作实际,围绕“薄弱村整顿转化”,从辖区内筛选确定一个经济强村结对帮扶一个经济弱村,通过互访、互学等形式,相互汲取成功的治村经验,实现互促共赢,携手齐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村级“擂台大比武”,通过晒项目、谈经验、比措施、赛效果等方式,充分激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的良好氛围。

搭建增收致富平台。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科学谋划产业、丰富发展业态,推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化、实体化运行,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增收致富。强化社企合作,由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发动群众,企业负责通过自身技术、资金、品牌等优势为群众提供产业发展信息,发挥推动产业快速调优的先导引导作用。用好乡贤力量,以乡贤、种植大户为示范,带动村民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依托公司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户对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让农户产得出、销得畅、卖得好,确保农户种有奔头、干有甜头。

搭建协商治理平台。围绕“政治素养好、群众认可高、议事能力强”三个方面,优中选优,将党员、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乡贤、寨老、联户长等吸收到协商议事队伍中来,以村级党组织为中心,组建“1+N”村级协商议事队伍。按照“有机制、有阵地、有队伍”标准,制定“烦事好商量”议事规则,依法依规开展“院坝协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村务,均可在村党组织安排下随时开展协商,确保村级协商议事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按照“有事马上办”原则,将协商议定的事情按照私事、小事、大事划分,分别采取村民自办、村组协办、街道帮办的方式,充分整合优化人力资源,有效解决组寨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矛盾化解等难题。

实现“三个转变”,延展治理“续航力”

实现农村资源从“沉睡”到“唤醒”的转变。动员各村对集体山林、荒坡、山塘水库、集体管理房、集体坝子等空闲资源进行集中清理登记,做到产权明晰、资产清晰、统一规划。在盘清集体资产的基础上,农户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社参股,通过租赁经营、土地流转、入资分红、产业培育等多种方式,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让闲置资产“活”起来。围绕“农业现代化”部署,通过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发展特色养殖业,规模种植业,使分散的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有效破解产业点多面广、投入分散、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让分散资源“聚”起来。

实现村容村貌从“农村”到“景区”的转变。以“干净、整洁、有序、宜居”为目标,深入开展“收拾屋子,清扫院子,整顿村子”行动,将环境综合整治与“最美庭院”评选相结合,以屋子、院子、房前屋后的干净整洁程度为评比标准,评选最美庭院,树立先进典型,“庭院经济”发展的同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减少传统农业中由于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畜禽粪污乱堆乱放、农作物秸秆焚烧等对水源、环境造成的污染,有效实现由污染型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转变。

实现群众工作从“说教”到“感召”的转变。以村史馆、乡贤会为载体,将“谋发展、促和谐、正风气”的乡贤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依托“视播一体化”建设成果,扩大“移风易俗”宣传覆盖面,帮助村民改变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风尚,让民风逐渐变得“新”起来。紧贴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大讲堂”等平台,以“农民讲给农民听、农民做给农民看、农民带着农民干”的方式,把党的创新性理论讲清楚、讲到位,发挥凝聚民心、涵育乡风、淳化民风的积极作用。通过量化积分模式,将参加公益事业、卫生整洁、致富带富、产业发展等列入评比内容,在村民组开设文明积分超市,实现物质“小礼”换取文明“大礼”。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典型集中评选表彰活动,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李涛)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