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碧江视窗>>时政要闻

碧江:聚焦“五心行动”创建易地搬迁“四安家园”

2022年07月20日09:09 |
小字号

今年来,铜仁市碧江区以党建初心、治理安心、服务暖心、发展信心、文明爱心“五大行动”为抓手,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创造“新市民”的“新故乡”新生活。

党建初心行动,强化统筹统领。一是党建引领构建工作大格局。以党建引领“四安家园”为抓手,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原则,建立“1+3+X”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联动机制,市区组织、群团、宣传、政法、民政、移民、人社等部门资源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筹建设,下沉90余名干部到安置社区,成立27个群团机构,集中打造153个服务阵地,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联建凝聚社区大合力。坚持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群团组织、两新组织为载体,采取村社联建、社校联建、社企联建、莞铜联建等方式建立联建支部,各安置点与东莞市联建党支部签订《共建合作协议书》,推动组织联建、治理联动、服务联合、活动联办。根据党员专长建立理论宣讲、就业服务、民生保障、治安维稳、文化风尚5个功能党小组,收集社情民意和服务需求,解决创业就业、就学就医、纠纷调解等实际困难和问题12000余条。三是多元联动促进共建大联合。建立安置点社区大党委为领导核心的莞铜协作、群团组织、综治司法、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等多元联动机制,创建首个“阳光雨”莞铜共建党群服务中心,推进律师、法官、民警等进入社区,创新推进党建引领“平安幸福家1314”品牌创建,开展精准普法、精准排查、精准化解、精准回访,及时化解群众婚恋家庭等矛盾纠纷151起。整合莞铜协作、春晖公益、社会捐赠等多方资金,建立慈善超市、春晖公益超市、爱心超市等6个积分兑换平台,健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形成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良好氛围。

治理安心行动,建设“居安”家园。一是网格治理搭好党群连心桥。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在安置区划分59个网格,全覆盖建立网格党组织49个,从搬迁党员群众中选优配强59名网格员、212名楼栋长、1030名联户长,推进组织网中建、事在网中办、法制网中宣、隐患网中排、困难网中帮、平安网中享“六在网中”治理模式,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二是数智治理写好社区安全谱。依托社区综治中心,推进视频监控、智能门禁、人脸识别、周界防范、火灾报警、高空抛物等智能防控系统建设,促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平安守望工程”等深度融合,全覆盖无死角建立守护家家户户的“千里眼”“百事通”。创建以房管人社区治理平台,上线“数智”APP赋能社区治理,通过一网采集、一键上报、一体派单、联动处理、反馈报告、督查督办,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办理,线上办理群众诉求100余件,得到群众的高度好评。三是“红色物业”建好安置新家园。整合安置点物业资源,建立国企主管、社区入股、群众参与的共建共管共商共享物业企业,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人员“交叉任职”“双向进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物业企业信用评价规则,实行“一小区一策”物业管理提升方案,实现安置点物业全面提升。推行打角冲“锦江红管家”集成化管理,在响塘龙社区探索“红色物业365”工作机制,在矮屯社区创新“红色物业520”服务模式,有效破解物业管理难题,建成美好新家园。

发展信心行动,建设“业安”家园。建立“党建+就业服务+集体经济”模式,一体推进劳动技能培训、劳务信息收集、群众就业推荐等工作,实现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一是因人施策培训就业本领。坚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的原则,成立安置社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分类建立搬迁群众培训需求档案、就业需求档案、就业信息档案。采取集中式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保安员、家政服务员、手工编织、包装制作等培训3500余人次。依托社区妇联、残联等组织和园区企业,个性化开展妇女、残疾人等就业、创业培训8500余人次。二是分类指导精准推荐就业。开发大数据就业创业平台,建立“平台发布、社区派单、远程面试、跟踪反馈”一站式就业服务机制,精准提供用工信息3万余条。建立东莞用工远程面试室,向东莞推荐社区搬迁群众951人。动态建立搬迁群众就业管理台账,采取园区就业推荐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劳务协作输出一批“五个一批”的方式,分类指导搬迁劳动力就业。目前,创办20个扶贫车间,举办招聘活动24场、网络招聘活动13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102个,实现搬迁群众就业创业23448人,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或多人”就业,并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三是多措并举发展集体经济。盘活安置点闲置资源资产,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和自筹资金,建立资产经营型、异地发展型、股份合作型、市场经营型、服务创收型“五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租赁、经营社区商铺、门面147个,领办创办各类企业、合作社、超市等市场主体15个,借助“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成立“关怀理事会”,为社区居民提供有偿服务,不断拓展社区集体经济渠道,实现集体经济累计收入66.2万元。

服务暖心行动,建设“身安”家园。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大要素”,打造易地搬迁“暖心”家园。一是圆梦助学实现学有所教。推进助学圆梦行动,投入4.7亿元新建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13所,提供学位11940个,开展圆梦助学活动32次,确保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依托“校社共建”优势资源,协调师资力量,开办“希望小课堂”8个,让孩子小有所教,家长惑有所依,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学生带动家长快速融入搬迁生活。二是健康助力实现医有所助。设立卫生服务中心(站、室)6个,安排27名常驻职业医生、护士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健全三重医疗保障体系,全覆盖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康档案200余册,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开展健康跟踪随访服务500余人次,让搬迁群众获得及时、优质、便利的诊疗和健康服务。三是社会保障实现困有所济。按照“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原则,将符合政策条件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城市低保,对因突发疾病、伤残等困难人群进行临时救助,月发放低保金额557.5845万元,惠及搬迁群众共有2561户7909人;累计增发养老金72.45万元,惠及群众27169人次。筹集东莞各界帮扶资金1498万元,开展助学、助残、助困、助医四助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文明爱心行动,建设“心安”家园。以感恩教育、文化活动、心灵滋润等方式激发搬迁居民主人翁意识,引导搬迁群众从“身”到“心”融入城市生活,让曾经他乡变为如今家乡。一是感恩教育促进思想融入。依托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社区百姓大舞台,以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风家训、感恩教育等各种讲座156场次,分享易地搬迁好故事、宣讲先锋模范好事迹,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文化活动促进身份融入。立足搬迁群众民族文化多样性,整合文化服务资源,培育特色文艺队伍14支,挖掘社区文艺骨干50余人,把乡村振兴政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融入文化节目中,潜移默化的规范搬迁群众行为。谋划建设莞铜篮球公园,选拔优秀球员赴莞开展篮球夏令营活动,汇聚61名搬迁青少年组建篮球队4支,有效丰富群众文娱活动。大力开展搬迁典型人物评选,选树“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71人(户),激励搬迁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增强“新市民”身份认同感。三是心灵关爱促进精神融入。聚焦搬迁群众故土情怀,建成安置社区乡愁馆和文化长廊,把文化和乡愁一起“搬”进安置区,让搬迁群众在乡愁记忆中找到情感归属。打造“多彩家园东莞·铜仁东西部协作社会工作服务共建站”,建立“爱社区、爱邻里、爱家庭、爱老扶少”“四爱”服务模式,打造碧江区矮屯儿童友好社区,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开展爱心陪伴行动,建立“双阳”服务站,组织社会爱心组织、公益人士到安置点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进行爱心慰问350余次,惠及6500余人次。(碧江区人民政府网)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