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开阳视窗>>新闻资讯

开阳县:聚焦“五大振兴”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2022年07月12日11:08 |
小字号

斗牛节。
斗牛节。

今年以来,开阳县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突破点和支撑点,聚焦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聚焦产业振兴。依托富硒农产品的优势,全面带动试点产业发展,提升“开阳富硒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打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战役。围绕生猪、茶叶、蔬菜、精品水果、油菜“五基地”建设,推进1万亩富硒茶叶、1万亩富硒枇杷、1.1万亩富硒西兰花、13万亩富硒油菜生产基地、60万头富硒生猪的提质增效,有效扩大重要农产品供给量。打好农业链条延伸战役。启动“富硒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枇杷全产业链建设”“常温饮品研发及生产”“特色休闲食品加工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持续推进日产300吨乳品加工项目。同时依托硒谷科技、健康农、中璟集团、市农投集团等,围绕硒蛋白提取、枇杷加工、中药材饮片、常温饮品研发等技术,谋划一批以水果冻干,硒蛋白含片、休闲食品、果粒饮品及中药饮片、制剂等为主的加工示范基地。打好主体培育战役。打造村集体营利性服务业标杆3个,培育“开阳县猛发种养殖场”“花梨镇山水之家果树种植场”“开阳县龙岗镇杰源生态种植园”“开阳县杨代有养殖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新增家庭农场45家,新增种养大户550家。

聚焦文化振兴。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试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重点打造水东土司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四大文化资源名片,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依托民族风情,打造民族文化名片。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活动”为载体,开展了高寨乡苗族的斗牛节、杀鱼节,南江乡、禾丰乡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歌会,城关镇、楠木渡镇、冯三镇的春节龙花灯会、灯谜游艺会等传统的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保护传统村落,打造水东文化名片。挖掘水东土司文化的潜力,以禾丰乡马头寨马头村传统村落房屋、鼓楼等传统建筑独特优势,整合资金对马头寨古建筑群防雷、保护抢修、朝阳寺正殿抢修、污水处理、传统村落等工程修护维修,为推动水东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名片。充分利用楠木渡镇茶山观、花梨镇落旺河等红色文化基地,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依托自然环境,打造农耕文化名片。结合农业产业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传承农耕生态文化魅力的新景点。促进农旅结合,使农业“接二连三”让农村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聚焦人才振兴。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的力度,以产业链聚集人才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采取公开招聘、签约引进等方式,每年从省内外招引紧缺实用型人才到事业单位和农业企业任职,采取跟岗锻炼、定向委培、实地考察等方式,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摸清示范点各类人才底数。创建本地“乡贤数据库”,登记造册、立卡建档,打造“乡贤人才集聚”工程。采取“干部驻乡、市民下乡、民工返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五乡工程”建设,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盘活农村各种人才要素。禀赋农村资源优势。利用农民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等资源,采取“622+1”模式,促进城市资金、项目、人才有序进入农村,解决人才就业难题。

聚焦生态振兴。建强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整洁度,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住房、污水、环境、户厕等改善试点人居环境,实施沟渠修补2.5公里、挡墙195.5米、改造危房76户、改厕233户和公厕提升改造1座、购置垃圾车2辆垃圾箱30个、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集中处理设备等“三清一改”、“两拆三化”项目。强化农村综合环境整治。采用“增绿、添彩、造景”方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大改善”。村庄干净整洁,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达100%,污水集中处理达100%。以“四路一线”等主干道路和群众房前屋后为重点,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拆违治乱行动,着力打造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围绕“治水、治房、治厕、治垃圾”等内容,提高农村宜居环境质量。

聚焦组织振兴。在试点建立“1+N”党组织,形成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产业链、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的良好态势。推动一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乡村治理优秀人员进入新的村“两委”班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提高21.9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下降6.5岁,村“一肩挑”比例达100%、社区“一肩挑”比例达96%,每村至少有3名以上后备力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村(社区)干部上讲堂、示范引领大练兵”活动、党课开讲啦等方式培训党员16000余人次,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纳入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在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中18个乡(镇、街道)普遍培训班设置以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为主题的课程。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和谐的乡村。(图\文 杨刚)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