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民族大学>>民大新闻资讯

民大校友何兴发:聚力产教融合 为乡村振兴培育“永久牌”人才

2022年07月08日08:17 |
小字号

贵州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服务贵州,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近期,贵州民族大学推出【校友之声】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民大优秀校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故事,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激励全校师生牢记嘱托闯新路、满怀信心向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蘑菇作为主材研发系列“菌酱”产品,为剑河食用菌深加工探索出一条美味之路;把织金南瓜、鸭池河李子酿成白兰地,有效解决乡村农特产品销售问题……说起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兴发如数家珍。

“在贵州办职校,必须要接贵州的‘地气’。我们希望通过成立不同的产业学院,进一步紧密与校企、校地之间的合作,让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组织与社会需求、职业标准实现无缝对接,以此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永久牌’人才。”何兴发说。

在贵州民族大学求学、工作26年。2018年,何兴发奔赴了新的工作岗位——到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担任党委书记。一路走来,他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带领全校师生在职业教育的全新的征程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回望大学四年

最美的时光,值得用最好的年华去奋斗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值得我们用最美好的年华去奋斗。”虽然时隔近30年,但每每谈起自己的大学时光,何兴发依然充满回味。

1993年,何兴发进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因为在学校综合表现优异,他在大一就成为了班长,并相继当选为系学生会主席和校学生会副主席。

作为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他积极组织各种校内文娱、体育赛事和公益活动,参与中文系校园文化建设,多次获得到全省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何兴发在贵州民族大学工作时期留影。

何兴发在贵州民族大学工作时期留影。

“现在读大学,并非‘择一校定终生’,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比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更重要。”在何兴发看来,一个人的成功由多个因素和方面构成,学习是贯穿终生的事情,而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并且懂得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盈饱满。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大四那年带队到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桃江乡三湾村进行社会实践,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扫盲教育。由于当地长期信息闭塞,当地干群关系紧张,使得很多老百姓对外来人员十分排斥,如何高质量完成此次社会实践,成为摆在他和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人与人之间,最远和最近的都是心的距离,只有以心交心,真诚相对,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群众的接纳和信任。得益于在校期间练就出来的强大沟通和共情能力,何兴发带着组员行动起来。他们住到百姓家,白天帮着大家一起干活,晚上则利用大家空闲的时间,以十分“接地气”的方式,教授大家一些常用的汉字、科学知识,以及党的政策等,不仅迅速拉进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还顺利地完成了团队任务,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离开那天,全村老小都出来送我们,他们唱着苗族飞歌,帮我们拿行李,给我们备干粮,场面极其隆重……”时至今日想起当时的场景,何兴发依然记忆犹新,感动满满,这也让他更加明白了“用心做事,真诚待人”八个字的内涵和力量。

寄语民族教育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助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

也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伞。多年来,得益于国家预科教育政策才能走进大学校园的何兴发,对民族教育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何兴发坦言,虽然在预科班的学习只有一年,但似乎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下,过去学习成绩平平的何兴发,不仅成为了班上的第一名。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他,还成为了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并因乐于助人被评为全省“学雷锋标兵”,这让他的自信心也逐渐树立和强大起来。

2 何兴发在贵州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

何兴发在贵州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

“预科教育给我搭建了走进大学的金色桥梁,我要感恩党的民族政策,感谢民大对我的培养,同时也希望为更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搭建桥梁,让他们可以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何兴发说。

在何兴发看来,教育不仅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贵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少数民族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不过,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通过智力帮扶,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获得高质量发展,仍是一道重要考题。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就好比两条竖起的直线,我们如何能在中间建起一座立交桥,这就可以让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既能读中职、高职,同样也可以拿本科学位。”在何兴发的积极对接下,学院与母校贵州民族大学依托各自优势,携手共同建设了三个专业,这就意味着,在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就读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职业技能,还可以读本科,并继续进修硕士和博士学位。

“民大作为贵州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在挖掘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独具优势。”说起对民大未来的发展建议,何兴发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希望民大能够更深层次思考“为什么要办民族大学,如何办好民族大学,办什么样的民族大学”,在肩负好民族团结进步使命的同时,结合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进一步强化理论性研究,着力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智库”。

另外,民族学一直是贵州民族大学的强势学科,学校应不断做优长板,打好“民族牌”,围绕民族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等,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主题,为贵州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创新融合发展

从“跟跑”到“领跑”,打造乡村振兴“永久牌”人才

盛夏时节,走到剑河县岑松镇屯州工业园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股“鲜香”迎风飘来。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将各种新鲜的菌菇碎粒倒入机器,与肉沫、辣椒等混合拌煮,不一会儿,食材的香味被提炼而出,弥漫在空气中,令人无比垂涎。

“这款菌酱是在贵州省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的技术指导下研发出来的,作为贵州的首款食用菌酱,产品一上市就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拿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经销商的订单。”车间负责人说。

2020年,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与贵州省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和公司方的生产优势,对剑河种植的食用菌进行产品研发。经过系列探索,不仅帮助企业研发出了系列菌酱产品,还拿到了贵州唯一一个菌酱企业生产标准,为剑河的食用菌产业探索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3 何兴发到兴仁市开展薏仁米精深加工推进工作。

何兴发到兴仁市开展薏仁米精深加工推进工作。

事实上,剑河菌酱的成功研发,只是贵州省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坚持走产教融合之路的一个缩影。作为一所有着69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始终坚持“政产校”融合发展的办学治校理念,致力扎根贵州,服务粮油食品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四化建设”和“五张名片”,坚持“三为服务”和“四方融合”,实施“一县一业一策一宴”路径,紧扣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做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致力打造贵州食品工业5.0人才培养体系、产品研发体系、产业孵化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出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本土化技能型永久牌”人才。

截至目前,学院已经与清镇市人民政府、兴仁市人民政府、织金县人民政府、正大集团、贵阳农投、金沙酒业、贵州黔菜出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政府、企业签订了政产校农融合发展协议走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产教融合路子。

何兴发表示,接下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内涵式发展,将专业教育直接融入产业,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全力推进“黔字号”产业孵化,着力办好黔菜学院、酿造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学院、阿幼朵艺术学院、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学院、金沙白酒学院六个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精心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真正将科研做在贵州大地上。(文/陶陶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