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清镇视窗>>美好清镇

清镇市青龙山街道:农村“五治”提速换挡,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2022年05月24日08:46 |
小字号

近年来,清镇市青龙山街道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村治风、治房、治厕、治水、治垃圾“五治”工作为重要抓手,在谋划部署、一体推进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动辖区群众一起做好农村“五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标准建设卫生厕所、治理水源、打扫环境卫生、拆除闲置“空心房”、共同抵制农村不良风气等,不断激发群众共治共享的强大力量,形成干群共建幸福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文明乡风打响“发动机”

民风淳、文化兴,正是青龙山街道各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文明新风正逐渐吹进百姓心间。近年来,针对农村泛滥酒席的歪风陋习,以及群众要求制止滥办酒席的强烈呼声,青龙山街道围绕“治风”要求,不断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街道、村(社区)党员、在职干部职工100%带头签订《违规操办酒席承诺书》,街道34个村(社区)100%修订村规民约、100%建立红白理事会,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村民自治为主,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不断创新农村“红黑榜”考评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农村滥办酒席的不良风气,同时与村民签订红白喜事倡议书、承诺书等8000余份,一份份接地气的治陋新规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培育良好的文明乡风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不光如此,青龙山街道成立的“五老”宣讲队积极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孝老敬老爱老养老等主题,传播好家风好家训,推动农村“五治”向纵深发展;依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站理论宣讲平台,组织街道干部、村(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群众组成34支志愿服务队深入辖区积极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文艺活动等,用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弘扬红色文化、党史学习教育、倡导移风易俗等主题宣讲活动,及时宣传党的好政策,传播好声音;整合文化阵地资源,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整洁环境绘就“新车身”

天蓝、水绿、山青、景美的美丽乡村容貌正在焕发,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自从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清扫行动开展以来,我们村不仅公共区域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村民的房前屋后,屋里屋外都搞得漂漂亮亮。现在村民都说农村环境不比城里差,住在农村比住在城里还舒服!”陈亮堡党支部书记刘学军充满自豪地说。早在前几年,说到那时的景象,刘学军却别有一番感触:“走在村道上就能看到许多乱七八糟的食物骨头、果皮和鸡屎,几乎是走几步就要踩到垃圾。”

乡村也可以是美丽的,而“治垃圾”正是一个改变的渠道。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代表、党员以及街道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农村广播等方式倡导“治垃圾”相关政策。不仅是宣传理论,更是大力推动垃圾减量。村委会在每户家庭门口设置分类垃圾桶,村民“顺手”分类。如今,走进村里,也能看到青年志愿者、中学生身穿志愿服走村串寨地宣传垃圾分类,帮助村民提升养成良好垃圾分类的卫生习惯,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农村“治垃圾”大潮中来。“自从村里给我们大家宣传讲解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后,现在自己家杂物、垃圾少了,房前屋后也干净了,大家都讲卫生、收拾垃圾,住在这样的村子里,干净又舒坦!”陈亮堡村村民陈贵德高兴地说道。

陈亮堡村也只是青龙山街道开展“治垃圾”工作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农村“五治”工作的推进,青龙山街道坚持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减量、勤俭节约等绿色低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干部分片负责制、环境卫生“红黑榜”等制度,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今年以来,街道每日出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40余人进行入户宣传,共入户33000余户,发放宣传资料32000余张;开展卫生巡查200余次,完成整改暴露垃圾50余处,广告清理100余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55处,月收集量约965吨。

农村治房稳住“基底盘”

让乡村农房换新颜,百姓生活更舒适。前期,青龙山街道积极指导各村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对农村“治房”的意见建议,做好建房、管房、用房三篇文章,切实将“治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严格按照“全面清、严格管、集中建”的要求,围绕“两违”建筑、“空心房”等影响村容村貌的房屋建筑进行集中摸排,做好空心房、闲置房与宅基地三本台账,紧盯“量化目标、时间目标、效益目标”,围绕农村“治房”内容,分类梳理项目清单,建立工作台账。

“自农村治房工作号角吹响以来,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开展摸排清理工作,加强法制宣传、严格建房审批、注重源头治理,强化对辖区内违法占地建房、违章建房、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等现象的常态化巡查,发现一起制止一起处置一起,坚决遏制新增农村违法违规建房行为。今年以来,街道配备拆违控违工作人员7名,每日对辖区巡查2次;辖区农户自行拆除违章建筑4次,工作人员现场拆除19次,强拆违法建筑7户,占地面积约14480.4平方米。”青龙山街道农村“治房”专班负责人张继月说道。

精准治厕把握“方向盘”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曾是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伴随农村“治厕”持续推进,昔日的“露天坑”逐渐被“三格式”或“水冲式”所取代。“以前一到夏天,温度升高,什么苍蝇、蚊子,到处飞的都是,那个味道特别大,我们上厕所都非常难受。不光如此,温度高还特别容易产生细菌,对人的伤害就很大。”石关村村民潘朝珍看着家里新修建的卫生厕所,如实地讲述过去上厕所的种种尴尬。谈及“治厕”后发生的变化,她说“今年夏天马上到了,也不会出现以前那种情形了。家里现在厕所跟城里的一模一样,方便又干净。最重要的是,修建标准“三格化粪池”政府还有补贴。”厕所问题既是基本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文明窗口,今年像潘朝珍户这样在家里改造修建卫生厕所的村民共有4户,2022年青龙山街道将全面完成9户旱厕改造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文明基础。

小厕所、大民生,村民能否真正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关系着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将农村改厕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为此,青龙山街道将农村改厕工程作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继续围绕建立一本台账、一张作战图、一张推进表、一张汇总表“四个一”工作机制来具体抓落实,在充分尊重农户改厕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自建或委托代建的方式,实行每月滚动验收,合格一个验收一个,确保实现“一户一厕、旱厕清零”的目标,把民生实事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打造“立体式”有效机制确保农村改厕民生工作环环相扣,团一心、聚合力、使全劲,带动美丽青龙山的车轮有序前进。

同时,青龙山街道切实加强健康文明如厕宣传推广,实现“文明如厕”宣传引导全覆盖。从去年到现在,已新建或改造厕所5户,同时与该农户签署《农户改厕承诺书》5份,大大提高了厕所的无害化率。

干净水源打造“加油站”

“每天有空就去河边巡一巡,看到漂浮物、排污口等问题,能清理的立即清理,无法处理的拍照留存后汇报上级部门处理。”这是青龙山街道河长巡河工作的日常。

近年来,青龙山街道突出以责为纲,厘清责任边界,全面推行落实河长制管理,形成街级河长 - 村居级河长 - 网格长(网格员)的多级治水体系,组建义务巡河志愿队,强化常态巡河、常态清淤,坚持动态排查和治理坚持动态排查,进一步压实河长管水、治水责任,推动河长制从“有名”迈向“有实”“有为”。目前,共开展“治水”安全排查2次,更新河长公示牌7个。

“三水同治”狠抓农村治水,让乡村饮水更安全,百姓生活更幸福。让辖区群众能够“有水喝”“喝好水”,也是提升村民幸福感的有利举措之一。历年来,青龙山街道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头等民生大事,不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解决群众安全用水问题。除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以及黑臭水体整治也是推进农村“治水”的重要内容。青龙山街道坚持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导向、农村安全用水为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着力对农村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并将东门桥村东新路新寨组污水外排纳入清镇市2022年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项目,“治水”效果逐步显现。

接下来,青龙山街道将继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工作导向,建立统一、高效、精准的指挥调度机制,统筹形成问题收集台账,下一步将根据问题台账进行项目化、清单化、销号化管理,倒排时间节点,推动“五治”工作提质见效。(清镇市人民政府网)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