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民族大学>>民大新闻资讯

贵州民族大学“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系列报道

贵州民族大学王声权:以我之热爱,遨游科研之大海

2022年05月07日10:20 |
小字号

王声权,重庆大学理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物理系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JHEP,Phys.Rev.D,Eur.Phys.J.C等国际主流物理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批2020年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黄尚廉院士创新个人奖”、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贵州民族大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源于热爱,无问成果

与王声权初次见面,他正坐在学院办公室里与爱人讨论物理学问题,面前的桌子上摞满了资料和书本。夫妻两人同在贵州民族大学任教,又同为物理学老师,志趣相投,这样的讨论看起来即严肃又温馨。面对笔者的采访,王声权笑着说:“感谢你们来采访我,我觉得自己挺普通的,没什么特别。”谦虚、朴素、温和,是这位理学博士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不仅仅是这样。

王声权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少数民族地区,家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家里人多地少。童年贫困的经历,也锻炼了他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性格。王声权坦言,自己在初高中阶段的成绩并不算好,但一直对高校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充满向往。凭着对物理学和科研的热爱,他从大学本科普通高等院校一路逆袭成为重庆大学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并与团队一起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回想起大学那几年,我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热情,经常查资料查到通宵,假期的时候也一个人留在宿舍里面看书,就这样度过了四年。”王声权说,“觉得非常充实,很感谢自己那段时间的努力和母校的培养。”2009年,王声权以“贵州省优秀毕业生”的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考入重庆大学读研,并在研二时申请到了硕博连读。

在刚入研一时,王声权不敢想象自己能硕博连读,“我从本科一年级就准备考研,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觉得读博一定更难。但身边的同学平时谈论的话题都是出国、读博和以后的学术发展,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我自然而然就这样了。”王声权笑着说。

王声权在学院办公室工作留影。

但这个“自然而然”并不像说起来那么轻松,学生时期的王声权为了能继续学习物理,也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做过很多兼职,比如在每年开学季卖被褥、发传单,周末和寒暑假做家教。“每年的寒暑假,其他的同学都回家了,我就留在学校一边兼职一边学习。”王声权说。

厚积薄发,不负韶华

“理论物理的入门要很久,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王声权说:“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并没有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我还是愿意去学,我相信只要有兴趣、有积累,一定会有成果。”这一切,在王声权读博以后便悄然发生着改变。

2012年,“上帝粒子”(也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机制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石)在欧洲强子对撞机上被发现。2013年,还在读博的王声权就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研究计算了“上帝粒子”的产生过程,并将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物理期刊上。与之前其他国际理论组的计算结果相比,王声权的研究再一次提高了理论预言的精度,并很好地验证了实验测量值。在关于“上帝粒子”的产生、衰变过程的研究中,王声权发表的论文得到许多国际著名同行认可、引用,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 G. Peter Lepage 教授、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 Paul B.Mackenzie 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Michael E. Peskin 教授等。值得一提的是,王声权在读研期间一直在用Peskin 教授编撰的经典教材,如今自己的成果也得到当初前辈的引用。

王声权(左)与斯坦福大学Stanley J. Brodsky教授。

2014年,王声权还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学者Stanley J. Brodsky教授、重庆大学的吴兴刚教授、山东大学的司宗国教授合作,对“top夸克”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主导了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其成果被欧洲和美国著名实验组所引用。2019年,王声权与国内外著名学者合作的另一项重要研究,即在国际上提出了确定QCD耦合常数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的物理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得到了国际著名粒子物理数据组(PDG)和著名欧洲实验组LHeC和FCC的正面评价和引用。“国际著名的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是整个粒子物理的风向标,他们对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收录,代表着国际同行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认同。”王声权说。

王声权提到,由于自己是理论物理方向,研究成果还有待实验进一步论证。“理论物理就是这样,需要与实验数据相互的反复验证,从而向前,得出真理。希望我们国内能建成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将来有望升级为大型强子对撞机,这样国内将会引进一大批高能物理学者,中国的高能物理有望走在世界的前列。”

目前,王声权依然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tanley J. Brodsky教授、意大利的Leonardo Di Giustino博士保持着邮件联系,不时交流学术上的想法。“我喜欢和同行们交流,这样不仅会让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而且在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创新和研究。我很喜欢解决难题之后畅快的心情。”王声权说。

故乡人亲,民大情浓

王声权博士一毕业,就来到贵州民族大学工作,两年后计划外出访学。当时他的小孩才六个月,深造的机会摆在眼前,王声权第一次犹豫了。“学院的领导非常支持我,在我犹豫的时候,妻子也非常地理解我,鼓励我外出学习。我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尤其是我妻子,她为我付出了很多。”完成访学之后,王声权马上又回到了贵州民族大学,继续他热爱的物理事业。

王声权在国内分享学术成果。

在贵州民族大学搞科研,王声权觉得非常适合自己。“这里不仅有自己学术上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可以更默契地讨论、合作、做研究,而且在理论物理的学科建设上,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很喜欢做这些工作,我们团队的氛围很好,也产出了不少成果。”王声权说。

王声权的同事孙崭老师长期致力于微扰QCD计算,付海冰老师和钟涛老师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完成了很多出色的工作,2018年,王声权与团队合作,重新分析了双光子到粲偶素过程在NNLO水平的QCD计算过程,并解决了该过程的疑难问题,研究论文发表在了主流物理期刊上。

人是故乡亲,情是故乡浓。在王声权的眼里,自己是贵州人,始终还是要回来的。问及他为什么不选择一线城市,他笑着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不回来。”如今,在热爱的家乡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王声权觉得很满足。“我们的研究生在科研上的表现都很好,我想要培养他们更强的独立科研的能力,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平台上比我走得更远,有能力建设美丽家乡。”王声权说。(文/王少青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